心口不一
心口不一: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是一回事。形容人的虚伪、诡诈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醒世姻缘传》
心口不一的近义词
- 两面三刀[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比喻背地里诋毁别人,挑拨是非 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希罕。——《红楼梦》
 
- 口不应心[kǒu bù yìng xīn]- 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嘴里说的不相应于心中想的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元. 王实甫《西厢记.夫人停婚》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醒世恒言》
 
- 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口所言说与心所思想不一致他的伪善和口是心非是无以复加的,几乎是堂而皇之的
 
-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 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 巧舌如簧[qiǎo shé rú huáng]-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有口无心[yǒu kǒu wú xīn]- 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嘴上说的厉害,心里却没有啥老爷此时早看透了邓九公是个重交尚义、有口无心、年高好胜的人。——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
 
- 炫石为玉[xuàn shí wéi yù]- 炫:夸耀。拿玉吸引人,卖出的却是石头。比喻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 甜言蜜语[tián yán mì yǔ]-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投合心意的好听的话,多指为讨好人或哄骗人而说的大多数人爱听甜言蜜语
 
- 胸无城府[xiōng wú chéng fǔ]-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 花言巧语[huā yán qiǎo yǔ]-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动听而虚假的话受了推销员的花言巧语的欺骗
 
- 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 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委蛇:随顺,应付。假意跟人附和,敷衍应付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庄子.应帝王》不磨虚与委蛇,正在子耐厌之时。——《邻女语》
 
- 虚情假意[xū qíng jiǎ yì]- 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虚假的情意。形容不真诚,做作 那妖精巧言花语,虚情假意地答道:…——《西游记》
 
- 言不由中[yán bù yóu zhōng]- 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 言不由衷[yán bù yóu zhōng]-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质无益也。——《左传.隐公三年》
 
- 阳奉阴违[yáng fèng yīn wéi]-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如有日与胥徒比,而阳奉阴违,名去实存者,断以白简随其后。——《明臣奏议.革大户行召募疏》
 
心口不一的反义词
- 作言起行[zuò yán qǐ xíng]- 言行必须一致。
 
- 坐言起行[zuò yán qǐ xíng]- 坐能言,起能行。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 原意是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来引伸为说的和做的相符合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性恶》
 
- 心口如一[xīn kǒu rú yī]-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 由衷之言[yóu zhōng zhī yán]-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 笑里藏刀[xiào lǐ cáng dāo]-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形容外貌和善,内心狠毒 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水浒传》
 
- 肺腑之言[fèi fǔ zhī yán]-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谓由衷而发的真话 蝉曰:“容妾伸肺腑之言”。——《三国演义》把这些肺腑之言强加给你
 
- 言行一致[yán xíng yī zhì]-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 其他反义词- 真心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