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

指直不疑被冤诬盗金之故事。后以此典称赞人能宽容忍让;或指人遭诬蒙冤。直不疑,西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帝王侍从)官。有一次,与他同住的一个人告假回家,误将另外一个人的金带走。金主人发觉后,胡乱猜疑是直不疑所偷,直不疑立即承认偷金,并向金主人道歉,又去买金偿还。以后那个告假人返回,归还了他误带走的金,金主人恍然大悟,感到冤诬直不疑,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赞为德行仁厚之长者。此典又作“直生取疑”、“偷金”、“金有误持”、“直氏偷金枉”、“同舍持金”。

【出典】:

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2770页:“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例句】: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典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亦载。

【今译】 汉代直不疑,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一次,与他同住的人告假归家,误将别人的金带走。金主发觉后,无端猜疑是直不疑所为,直立即承认道歉,买金偿还。后告假人返回归还其金,金主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为长者。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宽容忍让; 或指遭诬蒙冤。

【典形】 不疑诬金、金有误持、同舍持金、偷金、直生取疑、直氏偷金枉。

【示例】

〔不疑诬金〕 明·唐寅《百忍歌》:“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金有误持〕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同舍持金〕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偷金〕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直生取疑〕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直氏偷金枉〕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猜你喜欢

  • 一夫不获,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见〔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神仙尉

    源见“吴市隐”。县尉的美称。唐陈子昂《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诗:“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词语神仙尉】   汉语大词典:神仙尉

  • 豆萁才

    源见“七步成诗”。喻指才思敏捷。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豆萁才敏俊,羽猎正峥嵘。”【词语豆萁才】   汉语大词典:豆萁才

  • 巫云梦影

    同“巫山云雨”。清袁于令《西楼记.觅缘》:“这段缘难厮称,巫云梦影未分明,惟有清光照泪横。”

  •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遗佚:谓不被任用。佚,通“逸”。阨:困。悯:忧愁。 身遭遗弃而不怨恨,处境困穷而不忧愁。 形容人的思想旷达。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

  • 补亡书

    42` 同“补亡三箧”。闽徐夤《偶题》诗:“闲补亡书见废兴,偶然前古也填膺。”

  • 弃瓢

    源见“许由瓢”。形容隐居傲世。唐胡曾《咏史诗.箕山》:“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词语弃瓢】   汉语大词典:弃瓢

  • 积金满西园

    《后汉书.宦者传.张让传》:“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唐.李贤注:“仞,满也。”《文选》卷三东

  • 墙东客

    源见“墙东”。指隐者。宋朱熹《呈黄子厚》诗:“珍重墙东客,遥怜此意同。”

  • 覆餗之患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音sù)。”餗指鼎中的食品。覆餗之患,即鼎足坏了,食物从鼎中翻出。后以“覆餗之患”喻指因力不胜任而坏事。亦作“覆餗之忧”、“覆餗之衅”。《三国志.何夔传》注引孙盛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