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九鼎沦泗

九鼎沦泗

指周朝传国宝九鼎中之一只,沉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下的泗(sì四)水中。战国末年,秦朝灭了周朝,周朝九只宝鼎归属了秦朝。有人说宋国的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社坛沦陷时,宝鼎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中。秦始皇巡视回来,经过彭城,斋戒祭祷,想要从泗水里捞出周鼎。派一千多人潜入水里去寻找,没有找到。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基业沦亡,国祚迁移。此典又作“出周鼎”、“移周鼎”、“逸周鼎”、“九鼎沦”、“沦泗鼎”。

【出典】:

史记》卷28《封禅书》1365页:“秦灭周,周之九鼎(原是古代盛食物器皿,后成为礼器。传说夏禹铸九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代表国家政权)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社址陷落),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又《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48页):“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例句】:

唐·杜牧《过骊山作》:“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宋·苏轼《石鼓歌》:“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宋·苏轼《甘露寺》:“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清·顾炎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崩颓九鼎沦。” 清·顾炎武《后土祠》:“事同沦泗鼎,时接堕天弓。”


【典源】《史记·封禅书》:“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 而迁西周公于(dan)孤。”《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今译】 战国末年,秦灭周,取周的传国之宝九鼎运回秦国,经过泗水的彭城地方,鼎沉入泗水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视各地,经过彭城,想将九鼎打捞出来,但没有成功。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王业销亡,国祚移迁。

【典形】 出周鼎、九鼎沦、九鼎沦泗、沦泗鼎、移周鼎、逸周鼎。

【示例】

〔出周鼎〕唐·杜牧《过骊山作》:“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九鼎沦〕 清·顾炎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崩颓九鼎沦。”

〔九鼎沦泗〕 宋·苏轼《石鼓歌》:“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沦泗鼎〕 清·顾炎武《后土祠》:“事同沦泗鼎,时接堕天弓。”

〔移周鼎〕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逸周鼎〕 宋·苏轼《甘露寺》:“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猜你喜欢

  • 庾公楼

    源见“南楼”。指吟咏欢娱的胜境。唐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一:“池要山公马,月静庾公楼。”【词语庾公楼】   汉语大词典:庾公楼

  • 星轺

    同“星使”。轺,使者所用之车。元 萨都剌《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时余驰驿远迓至京复改徽政以诗赠别》:“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词语星轺】   汉语大词典:星轺

  • 断席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田叔列传》后录褚少孙补:“卫将军(此指卫青)从此两人(两人,指田仁和任安,他们都是卫青门下的舍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裂)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

  • 护铃

    同“护花铃”。梁启超《蝶恋花.感春》词:“早识护铃成漫约,馀英悔不春前落。”【词语护铃】   汉语大词典:护铃

  • 返日阳戈

    同“返日戈”。柳亚子《次韵和冶公》:“反日阳戈倘可寻,如何掷杖竟成林?”

  • 褚伯玉隐操

    《南齐书》卷五十四《高逸传.褚伯玉传》:“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遂往剡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王僧达为吴郡,若礼致之,伯玉

  • 淡泊明志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原文是讲论处世和学习须遵循的原则,后因以“淡泊明志”形

  • 倚马万言

    同“倚马成章”。《平山冷燕》八回:“故有时而名成七步,有时而倚马万言。”【词语倚马万言】  成语:倚马万言

  • 桑间之咏

    源见“桑间濮上”。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明杨循吉《蓬轩吴记》卷上:“其集多桑间之咏,不足传也。”见“桑间濮上”。明·杨循吉《蓬轩吴记》卷上:“其集多~,不足传也。”【词语桑间之咏】  成语:桑间之咏汉

  • 卷甲倍道

    《孙子.军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后以“卷甲倍道”谓卷起铠甲,急速行军。《新五代史.杨行密传》:“行密乃走庐州。久之,未知所向,问袭曰:‘吾欲卷甲倍道,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