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主谓 为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蒲寿昌这个精明盖世的商人怎么偏偏留下了这样的疏漏? 唉,~,三年前,他完全被贪心给弄糊涂了!”△贬义。多用于描写逐利。→利欲熏心 惟利是图 财迷心窍 苍蝇见血 ↔淡泊寡欲 淡泊明志。 也作“利令智惛”。


解释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赵国宰相,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就把上党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认为这是冯亭在打算引赵抗秦。

赵孝成王召见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赵胜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他前去接受这些城池,并命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由此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十分危急。在平原君的游说下,楚、魏等国前来援救,才解了邯郸之围。

对于赵胜主张接受上党之地,司马迁并不认同。他在《史记》中评论说,平原君是乱世才子,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俗话说‘私利会让人的心智昏乱’。平原君贪信冯亭的邪说,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而且还差一点让都城邯郸沦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近义利欲熏心

例句

一些官员忘了自己的身份、使命,利令智昏,作出了对不起人民的蠢事。


【词语利令智昏】  成语:利令智昏汉语词典:利令智昏

猜你喜欢

  • 偷合苟容

    苟且迎合,以求容身。《荀子.臣道》:“不卹君之荣辱,不卹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一作“偷合取容”。《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

  • 囊中颖

    源见“毛遂自荐”。喻指才华。宋陆游《夜兴》诗:“平生耻露囊中颖,垂老甘同爨下琴。”【词语囊中颖】   汉语大词典:囊中颖

  • 姜肱被

    《后汉书.姜肱传》:“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李贤注引谢承书曰:“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肱感《恺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因以

  • 沾沾自喜

    沾沾(zhān zhān瞻瞻):洋洋自得神态。此典指窦婴自以为是而洋洋得意。后以此典比喻自以为很好而得意起来。窦婴(?——前131年),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儿。吴、楚、赵、胶东、胶

  • 望尘态

    源见“望尘而拜”。指谄媚之丑态。宋陆游《化成院》诗:“高人遗世事,跏趺穴蒲团。作此望尘态,岂如返巾冠。”

  • 指树日

    晋.葛洪《神仙传》卷一《老子》:“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道家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之下,遂指树以为姓,故姓李氏。后因用作咏老

  • 槐宫棘寺

    同“槐省棘署”。《北史.邢邵传》:“美榭高墉,严壮于外;槐宫棘寺,显丽于中。”【词语槐宫棘寺】  成语:槐宫棘寺汉语大词典:槐宫棘寺

  • 驷马难追

    驷:古代一车驾四马,因以称四马所驾之车。形容速度快,驷马亦无法追赶。比喻既成事实不可挽回。出自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之事迹。石重贵,石敬瑭之从子,沙陀人。天福七年(942年)即帝位。开运三年(946年),

  • 金谷老

    源见“金谷俊游”。指晋石崇。亦泛指富有者。明徐渭《女状元》四出:“门生这样的歪对句,不过是小孩童图夜散书堂快。老师今日呵,金谷老借乞儿债。”【词语金谷老】   汉语大词典:金谷老

  • 东门黄犬

    源见“叹黄犬”。指为官遭祸,抽身悔迟。南朝 陈徐陵《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东门黄犬,固以长悲;南阳白衣,何可复得!”宋朱熹《水调歌头》词:“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其他 出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