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而化之

大而化之

原指以大道化服天下,后则形容为事当举其概要,不宜琐细、具体。齐人浩生不害问孟子,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回答道,他是个好人,是个实在的人。浩生不害又问,什么叫作好?什么叫作实在?孟子回答道,一个人使他人感到可爱便是好,他自己的确有值得人爱的优点便叫实在;那些优点确乎充实于他本身便叫作美;不止是充实,而且表现突出便叫作大;不但是大,而且能化服世人便叫作圣;圣人德广,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便叫作神。乐正子正是处在好和实在二者之间和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出典】:

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例句】:

朱自清《文心序》:“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


其他 原是赞美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现用以形容做事马虎,不谨慎。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朱自清《文心序》:“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了。”△用于做事态度马虎方面。→粗枝大叶 敷衍了事 ↔寻根究底 小心翼翼


【词语大而化之】  成语:大而化之汉语词典:大而化之

猜你喜欢

  • 匏瓜

    《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因以喻未得仕用或无所作为的人。汉王粲《登楼赋》:“惧匏瓜之独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宋王安石《韩持国见访》诗:“余生非匏瓜,于世不无求。”【词语匏瓜】 

  • 青睐

    同“青眼”。宋王明清《春娘传》:“居二年,会新守至,守与司理有旧,司户又蒙青睐。”对人重视、看好,谓之 “青睐 ( lài) ”。“青”是何义,“睐”又作何解呢?先说 “睐”。 《说文·目部》: “睐

  • 温席

    袁山松《后汉书》:“罗威母年七十。天寒,(威)常以身温席而后授其处。”(引自《佩文韵府》卷一百上“席”下)关于“温席”,一般多用黄香孝亲之事,又《晋书.王延传》亦载有冬月温被事,以上二事参见“扇枕温席

  • 啼螀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风土记》:“七月而蟪蛄鸣于朝,寒螀鸣于夕。”啼螀即寒蝉,秋风初起,蝉鸣树上。后遂用为咏秋令之典。螀,音jiáng。唐.喻凫《书怀》诗:“暮雨啼

  • 素衣

    源见“京洛尘”。本指白色的衣服,借指人清白的操守。前蜀韦庄《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夫君别我应惆怅,十五年来识素衣。”【词语素衣】   汉语大词典:素衣

  • 落孙山

    同“名落孙山”。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场事毕,仲芬文章佳甚,同人决其不出五魁。及揭晓,竟落孙山。”清李渔《怜香伴.僦居》:“只因仕重资格,不肯俯就功名,虽然落过九次孙山,却不曾挫得我一分锐

  • 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

    参见:三不欺

  • 厉兵

    同“厉兵秣马”。宋岳飞《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以厉兵饰士,惟俟可指期北向。”【词语厉兵】   汉语大词典:厉兵

  • 蒿簪

    同“蓍簪”。前蜀韦庄《三用韵》诗:“固穷怜瓮牖,感旧惜蒿簪。”

  • 焚舟破釜

    同“破釜沉舟”。《宋书.刘劭传》:“支军别统,或焚舟破釜,步自姑孰;或迅楫芜湖,入据云阳。”见“破釜焚舟”。《宋书·二凶传·刘劭》:“支军别号,或~,步自姑孰;或迅楫芜湖。”【词语焚舟破釜】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