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张耳陈馀

张耳陈馀

此典指张耳、陈馀由断颈无悔的刎颈之交到互相攻杀。后以此典比喻势利之交,不能善始善终。张耳(?——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为魏国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令。秦末与陈馀同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任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改立张耳为赵王。陈馀(?——前204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从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后,他又与张耳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与张耳绝交,并击走张耳,自为代王(治代,今河北蔚县西南)。在韩信、张耳率军破赵战中,陈馀兵败被杀。当初,陈馀年纪轻,用对待父辈的态度对待张耳,两人结成生死与共、断颈无悔的刎颈之交。后张耳和赵王赵歇逃进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城,秦军王离包围了那里。经解救,赵王赵歇、张耳才得出巨鹿城,拜谢各国将领之援救解围。张耳与陈馀见面,责怪陈馀不肯援救赵王,陈馀发怒说:“想不到您对我怨恨如此之深!难道您以为我舍不得放弃将军职位吗?”于是解下印信推给张耳。张耳也愕然不接受。陈馀起身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收取印信,张耳便佩上了陈馀之印信,接收了他的部下,陈馀回来,也埋怨张耳不让还印信,于是快步走出。张耳又接收了他的军队。陈馀只跟他手下亲信几百人去到黄河沿岸湖沼中捕鱼打猎。从此以后,陈馀、张耳之间有了裂痕。在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年),汉王刘邦向东进攻楚项羽,派使者通告赵国,希望与赵国一起进军。陈馀说:“汉王杀掉张耳,我便追随。”当时汉王刘邦找到一个相貌跟张耳相象的人杀了,拿他人头送给陈馀。陈馀便派兵协助汉王。汉王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以西打了败仗,陈馀也察觉到张耳没有死,就背叛汉王刘邦。汉高祖(刘邦)三年(前204年),韩信已经平定了魏(今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地,刘邦派张耳和韩信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县东北井陉关)打败了赵军,在泜(zhī指)水(今河北省槐河)边杀死了陈馀。此典又作“耳余”、“张陈”。

【出典】:

史记》卷89《张耳陈馀列传》2571、2578、2580、2582页:“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割头)交。”“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秦将)围之。”“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巨鹿,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怨恨)臣深也!岂以臣为重(珍惜)去将哉?’乃脱解印绶(Shòu寿,系印之丝带),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去往)厕。客有说张耳曰:”“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huī辉)下(部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不让还印绶),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馀、张耳遂有郤(xì细,通“隙”,缝隙;裂痕)。”“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陈馀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

【例句】:

宋·曾巩《杂诗》之一:“张陈贫时交,干戈忽相逐。” 宋·范成大《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瘠肥邈尔自秦越,势利纷然皆耳馀。”


猜你喜欢

  • 赤绳系足

    同“赤绳绾足”。《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系足,不论幽期明配,总是前缘判定,不亏行止。”主谓 男女结成婚姻。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载:杜陵韦固,少孤,旅次

  • 瓶坠簪折

    唐代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坠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这一首新乐府的内容是写一女子随情人私奔,因受到公婆的歧视,最后被离弃。后因以“瓶坠

  •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在安定太平的环境里,不可忘记危亡和灾难。语出《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安必思危”李善注:“太公阴谋机之书曰:‘

  • 何许人

    不知是什么样的人。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常用以指来历不明的人。一般以为 “何许人”是 “什么人”之意,表示 “是什么人”、“是什么东西

  • 韩休市隐

    同“韩康卖药”。元丁复《赠杜一元》诗:“韩休市隐聊复嬉,下马每受台官知。”

  • 珠沈金谷

    源见“金谷堕楼人”。指富贵之家的美人遭遇不幸。宋刘辰翁《沁园春.再和槐城自寿韵》词:“但鹤唳华亭,贵何似贱;珠沈金谷,富不如贫。”

  • 圯桥

    源见“圯桥进履”。指张良受《太公兵法》的桥。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吕望垂竿于渭涘,道峻匡周;张良授策于圯桥,功崇佐汉。”【词语圯桥】   汉语大词典:圯桥

  • 监门之养

    借指粗劣的食物。《史记·李斯列传》: “然则夫所贵于有天下者,岂欲苦形劳神,身处逆旅之宿,口食监门之养,手持臣虏之作哉?” 参见:○茅茨偏正 守门人的生活用度。比喻生活极清苦节俭。《史记·李斯列传》:

  • 龙车

    《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以御天下也。”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法驾。宋王安石《题永昭陵》诗:“龙车不可望,投老涕沾衣。”《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

  • 屠国

    源见“屠牛朝歌”。喻宰制天下,治理国家。唐柳宗元《天对》:“奋刀屠国,以髀髋厥商。”【词语屠国】   汉语大词典: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