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春蚓秋蛇

春蚓秋蛇

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形容书法拙劣,象蚯蚓和蛇那样柔软无力。王羲之(事迹见“坦腹东床”条)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字洒脱奔放,而又矫健有力。时人称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的作者高度赞扬王羲之的同时,也评述了其他书法名家,其中评价梁朝萧子云说:“近世人萧子云,其名传于大江南北,也只是得到成书而已,写字没有大丈夫的气魄,每一行都象春天的蚯蚓在爬,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起来的蛇”。

【出典】:

晋书》卷80《王羲之传论》2107页:“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例句】: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并列 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似的弯曲。①比喻书法拙劣,歪歪斜斜。语本《晋书·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苏轼《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病子云。”②比喻草书笔法神奇多变。清·顾复《平生壮观·怀素》:“《论书帖》规模右军,平正也;《千文自叙》若《笋帖》,有~之意,变化不可端倪,险绝也。”△用于书法。也作“春蛇秋蚓”。


【典源】《晋书·王羲之传》:“ (萧)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 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榖之皮,敛无半分之骨; 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

【今译】《晋书·王羲之传》评论南朝梁萧子云的书法,认为他虽然扬名江南,但书法柔弱无力,缺乏豪迈之气。字体如同春天的蚯蚓,冬天的蛇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书法柔弱,缺乏骨力,多指字体拙劣; 也泛指所写之字。

【典形】 春蚓笔、春蚓秋蛇、秋蛇、秋蛇春蚓、蛇蚓不成书、投蚓、走蚓惊蛇、春蚓书、蛇蚓集。

【示例】

〔春蚓笔〕 宋·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之二:“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春蚓秋蛇〕 宋·苏轼《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秋蛇〕 清·唐孙华《山林》:“高吟惊夜鹤,落笔笑秋蛇。”

〔秋蛇春蚓〕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之一:“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蛇蚓不成书〕 明·袁宏道《方子公自真州入燕》:“蛇蚓不成书,获麟止于此。”

〔投蚓〕宋·陈与义《次韵家弟所赋》:“投蚓问公逢老手,联珠及我愧连枝。”

〔走蚓惊蛇〕 明·杨慎《一枝花》:“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 丹青帧模巧样,回鸾舞鹤。”


【词语春蚓秋蛇】  成语:春蚓秋蛇汉语词典:春蚓秋蛇

猜你喜欢

  • 齐烹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

  • 堕飞鸟

    同“堕水跕鸢”。唐施肩吾《送人南游》诗:“凌空瘴气堕飞鸟,解语山魈恼病人。”

  • 下车泣

    同“下车泣罪”。清袁枚《禹陵二十四韵》:“尝闻下车泣,忍过羽山东。”

  • 诜桂

    源见“郤诜丹桂”。本指科举登高第者。泛指练达能干的官吏。唐杜牧《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诗:“七叶汉貂真密近,一枝诜桂亦徒然。”【词语诜桂】   汉语大词典:诜桂

  • 存荆

    同“存楚”。汉班固《幽通赋》:“木(段干木)偃息以蕃魏兮,申(申包胥)重茧以存荆。”【词语存荆】   汉语大词典:存荆

  • 胸无城府

    《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后以“胸无城府”喻指为人胸怀坦荡,不用心机。清 掌生氏《长安看花记.秋芙传》:“其为人胸无城府,坦易可交。”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

  • 丰屋之戒

    源见“丰屋蔀家”。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起第宅,采椽粗朴,足避风雨。常称丰屋之戒,若不修德,虽有崇台广厦,犹传舍也。”【词语丰屋之戒】  成语:丰屋之戒

  • 趁韵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权龙褒》:“景龙(注:唐中宗年号)中为左武卫将军。好赋诗而不知声律,中宗与学士赋诗,辄自预焉,帝戏呼为权学士。……尝吟《夏日》诗:‘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

  • 江胥

    源见“伍胥潮”。涛神。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尸投于江,化为波涛之神,故称。唐张志和《玄真子.涛之灵》:“涛之灵曰江胥,汉之灵曰河姑。”【词语江胥】   汉语大词典:江胥

  • 烧灯

    《旧唐书.玄宗纪下》:“〔开元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以望日御勤政楼宴群臣,连夜烧灯。”又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后因以“烧灯”指元宵节放灯。宋朱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