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至邺,矫魏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战国时,秦军侵赵,进兵围邯郸。魏王慑于秦军之势,虽派晋鄙率军救赵,但停军邺地,持两端观望。信陵君决心救赵,便采纳侯嬴的建议,借助如姬窃得兵符,杀死晋鄙,夺得兵权,击破秦军,挽救了赵国之危。“窃符救赵”便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著名的义救邻邦抗御强暴的典故。

文选》卷三一江文通(淹)《杂体诗.卢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唐.柳宗元《古东门行》诗:“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均咏其事。


猜你喜欢

  • 枯树生华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魏讽反,廙(音yì)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徙署丞相仓曹属。廙上书谢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

  • 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蓰( ㄒㄧˇ xǐ ):五倍。什伯:同“十百”。 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表示事物之间差别很大。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 齐国社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后因以“齐国社”为官吏行惠政,受到百姓崇敬的典故。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

  • 狐书

    《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伏滔《北征记》曰:“皇天坞北,古时陶穴。晋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余卷。”狐穴,是偏僻不易发现的洞穴,从狐穴中得书,书亦非平常书,而当为“僻书”。诗人乔子广喜用僻事作诗

  • 匪兕

    《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朱熹集传:“言征夫非兕非虎,何为使之循旷野,而朝夕不得闲暇也。”兕,兽名。后因以“匪兕”为感叹徭役的典故。清魏源《关中览古》诗之二:

  • 乘鸾子

    同“乘鸾女”。宋苏轼《和张耒高丽松扇》:“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词语乘鸾子】   汉语大词典:乘鸾子

  • 杞国忧天

    同“杞人忧天”。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见“杞人忧天”。【词语杞国忧天】  成语:杞国忧天汉语大词典:杞国忧天

  • 季子椎

    同“悬梁刺股”。清查慎行《送叔毅南归》诗:“封书病检山妻药,陈策慵探季子椎。”

  • 下井投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参见:○落井下石见“落井下石”。《官场现形记》12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

  •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礼记.中庸》:“君子尊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清 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臣等查该三厂开采,虽尚未见成效,然总须该地方官激励厂民,奋勉从事,不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