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后以“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〇五回:“但是看承辉的神情,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峻青《海啸》三章:“老宫相信,这件事,大老姜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而且已经胸有成竹。”


主谓 成,现成的,完整的。画竹子,心中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拿定了主意。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高和《越轨诉讼》:“他早已~,相信凭他的职权和头脑,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常用于形容心中早有成熟的主意。→心中有数 ↔心中无数 不知所措 心无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典源】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今译】 宋代苏轼评论擅长画竹的文同 (字与可) 的画时说,画竹之前,必须胸中先有竹子的形象,要拿起笔仔细揣摩,想清要画的东西,灵感激发,迅速挥毫,一气呵成,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这种灵感要立即抓住,否则稍纵即逝。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有成熟的办法或主张。

【典形】 腹笋、胸有成竹、胸有竹、已成之竹。

【示例】

〔腹笋〕 明·李东阳 《寿琼山丘先生》:“饱经夸腹笋,忧国见眉颦。”

〔胸有成竹〕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竹〕 清·刘献廷《代寿浙抚李公》:“代交胸有竹,草檄笔如椽。”

〔已成之竹〕 清·孔尚任 《桃花扇》:“胸有已成之竹,山无难劈之柴。”


【词语胸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汉语词典:胸有成竹

猜你喜欢

  • 沆瀣

    源见“沆瀣一气”。谓彼此契合,意气相投。郑观应《〈盛世危言〉序》:“约以有过相规,有善相辅,沆 瀣诚相得也。”【词语沆瀣】   汉语大词典:沆瀣

  • 蓬蒿人

    源见“仲蔚蓬蒿”。指隐居不仕之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户限为穿

    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后因以“户限为穿”形容进出的人多。孙中山《伦敦被难记》七:“自《地球报》揭露此可惊可愕

  • 照胆镜

    源见“秦庭朗镜”。指相传能照见人胆的宝镜。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朕闻人行有影,鬼形怕镜。定时台上有秦朝照胆镜,黄门官,可同杜丽娘照镜。”【词语照胆镜】   汉语大词典:照胆镜

  • 吹寒谷

    同“邹衍吹律”。唐蒋防《八风从律》诗:“愿吹寒谷里,从此达前蒙。”

  • 诜桂

    源见“郤诜丹桂”。本指科举登高第者。泛指练达能干的官吏。唐杜牧《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诗:“七叶汉貂真密近,一枝诜桂亦徒然。”【词语诜桂】   汉语大词典:诜桂

  • 桥山弓剑

    源见“乘龙出鼎湖”。借指已故帝王。清王夫之《得安成刘敉功书》诗:“故国衣冠涕泪残,桥山弓剑不重攀。”

  •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一作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原意是说死的价值不同,是由于选择的目的不同。后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比喻人可以不惜一死,但死得要有价值。亦

  • 蝇栖笔

    源见“青蝇报赦”。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议赦蝇栖笔,邀歌蚁泛醪。”【词语蝇栖笔】   汉语大词典:蝇栖笔

  • 看财奴

    见“守钱虏”。元·马致远《秋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