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门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晋天福三年(938)改称仁和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即此。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名丽景门。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即此。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名丽景门。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晋天福三年(938)改称仁和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即此。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名丽景门。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即此。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名丽景门。
即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唐杜佑《通典》卷178幽州昌平县:“古居庸关在县西北,齐改为纳款关。”《新唐书·地理志》 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
一名浮瀛山。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浮鹰岛。上有四溪,下临溟海,控扼海道。宋、元时居民蕃庶。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徙其民于大金山,地遂荒废。明 《郑和航海图》 及清 《海国闻见录》 均作芙蓉山。古岛
①即今四川达县东南麻柳镇。《清一统志·绥定府二》: 麻柳场巡司 “在达县南九十里。本朝雍正八年置,属达州。嘉庆七年改属”。嘉庆初,白莲教徐添德在此起义。民国设县佐。②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南荫平镇。清光绪
即沙随城。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50宁陵县: 沙随城 “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
在今蒙古国西南。《汉书·匈奴传》:本始二年 (前72),伐匈奴,“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 ……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
在今福建武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98武平县: “南安岩在县南八十里。形如狮子。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明,石室天成; 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其中泉石种种奇胜,俗呼龙穿洞。”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宋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 “洞庭山之北,宜春口出焉。韩退之诗 ‘朝发宜春口’,即此地也。”
在今湖南华容县东南。《梁书·胡僧祐传》:大宝二年(551),侯景围巴陵,湘东王绎遣胡僧祐自江陵帅水师赴援,“至杨浦,(侯)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在今湖南省华容县东南。《资治通鉴》
即淅州。唐武德二年 (619) 置,治所在内乡县 (今河南西峡县)。贞观八年 (634) 废。北魏置,治析阳郡(治今河南省西峡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西峡、内乡县一带。永安初改置淅州。
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西北卡兹纳科夫卡附近。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札哈苏二淖尔皆周数十里,南北相去里许,两淖尔间置卡伦”。《塔尔巴哈台事宜》卷3:扎哈苏淖尔卡伦“在霍通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