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四明山

四明山

①在今安徽郎溪县北十五里。俗称蚂蚁山。据地名普查实地考察证实,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前之建平会师,于此集结,建平会议即由李秀成主持在此召开。

②在今浙江东部,系甬江与曹娥江之分水岭,绵亘于今浙江余姚、鄞县、奉化、嵊县、上虞等市县境。主峰四明山在嵊县东北,海拔1012米。《唐六典》卷3:江南道名山有“四明”。《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四明山“四傍皆虚,玲珑如窗牖,故名”。

③在今福建罗源县西。《寰宇记》卷100福州永贞县(今罗源县):四明山“在县西五里。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峰,有古坛、生药、丝竹交荫其上。有石井,泉甘如蜜,挠之不浑,雨之不溢,盖灵异之所也”。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2罗源县:四明山“在县西隅,一名毒火,有四峰焉。相传此地赤松炼丹,尝有人闻丝竹之音”。


(1)古称勾余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天台山支脉。南北走向。据《浙江通志》载:“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山。”由流纹岩及凝灰岩组成。曹娥江、甬江分水岭。同名主峰在嵊州市东北,海拔 1017 米。多松、柏、竹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在樟村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内有烈士纪念塔及墓)。(2)在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北,为冷水滩、祁阳、邵阳三区市县界山。由板岩、页岩构成。取“一峰独耸,四面皆明”之意。主峰腾云岭,海拔 1052 米,为市最高峰。相传汉末腾云禅师隐居此峰,故名。峰西有焦山,据县志载,舜帝南巡时曾在此休憩。建有四明山林场,产杉、松、竹。矿产有铜、铅、锌、铝土。


猜你喜欢

  • 罗峰镇

    唐置,属掖县。治所即今山东招远市。金天会二年 (1124) 于此置招远县。古镇名。金初置,即今山东省招远市。属掖县。天会二年(1124年)升为招远县。

  • 平水市

    即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二十二里平水镇。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集歌诗。”即此。

  • 吕公滩

    在今安徽歙县东南十二里练江上。《新唐书·地理志》 歙县:“东南十二里有吕公滩,本车轮滩,湍悍善覆舟,刺史吕季重以俸募工凿之,遂成安流。”

  • 马村砦

    北宋置,属任丘县。在今河北任丘市西。政和三年(1113)改为安定砦。

  • 无极山

    在今河北无极县西南三十里。《新唐书·地理志》定州无极县:“有无极山。”《方舆纪要》卷14无极县:无极山,“县以此名。《志》云:山脉自元氏县封龙、无极而来,此山虽不甚高,而托体崇宏,故仍冠以无极之名”。

  • 塔八辛

    即今伊朗克尔曼东北塔巴辛。《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塔八辛”。

  • 蓝田县

    ①战国秦献公六年 (前379) 置,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三十里。《元和志》 卷1蓝田县: “按《周礼》,‘玉之美者曰球,其次为蓝’,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 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尹。晋属京兆郡。北魏太

  • 东燕国

    西晋光熙元年(306)封司马腾为东燕王,都城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后废。西晋光熙初置,治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永嘉二年(308年)诏车骑将军王堪屯此,以拒石勒。北魏废。

  • 隆兴寺

    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东门里街。始建于隋开皇六年 (586),名龙藏寺。唐改为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 (971) 扩建。清康熙年间改名隆兴寺。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台、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弥陀殿等。大悲

  • 小院寺

    即今四川资阳市南八十里小院镇。清光绪《资州志》卷3资阳县:永兴场“即小院寺,去县七十里”。民国《资阳县志稿》卷1:小院寺“一名永兴场。今场以寺名……原名朱家场。旧址距现场五里。清乾隆时移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