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沟
①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为珲春河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1:珲春河支流有四道沟河。河口附近有四道沟屯。
②即今吉林临江市东南四道沟镇。清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临江县东南有四道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临江县:“四道沟煤矿在四道沟之大砬子沟及烟筒沟。”
①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为珲春河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1:珲春河支流有四道沟河。河口附近有四道沟屯。
②即今吉林临江市东南四道沟镇。清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临江县东南有四道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临江县:“四道沟煤矿在四道沟之大砬子沟及烟筒沟。”
即牧马川。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寰宇记》卷85陵州籍县:“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
隋大业中置,治所在凉川县(今甘肃靖远县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靖远、会宁、定西等县地。大业末废。唐天宝初改会州复置,治所在会宁县(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乾元初复名会州。
①西晋惠帝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湖南东安县东北八十里芦洪市镇。《水经·湘水注》:应阳县“盖即应水为名也”。隋废入零陵县。②隋大业二年(606)改应城县置,属安州。治所即今湖北应城市。次年属安陆郡。唐武
即今山西永和县西仙芝河。《水经·河水注》: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
地区名。指今四川西部地区。《全唐诗》卷317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并序》:“皇帝改元之二年……冬十月,诏授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肜弓玈矢,出镇西蜀。”又《宋史·程德玄传》:淳化间,“李顺之寇
五代汉乾祐三年 (950) 楚马希萼改懿州置,治所在潭阳县 (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北宋乾德三年 (965) 复为懿州。五代汉乾祐三年(850年)改懿州置,治潭阳县(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
又名杨梅渡。北宋置,属赣县。在今江西赣州市西。(1)古镇名。又名杨梅渡。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北宋属赣县。(2)今镇名。(1)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部。面积19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杨梅
古名延庆观、昭庆观、常道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延庆观,“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有观曰常道,乃古黄帝祠。《青城山记》云:在黄庭授
俗名三堡。即今江苏铜山县南三十里三堡镇。清时设把总驻守。
①东汉兴平元年(194)刘璋分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江州县(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津以下至忠县长江及支流地区。建安六年(201)改为巴郡。②南朝宋明帝时改长宁郡置,属荆州。治所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