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寺
①唐咸通间建。即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南隅钟楼寺。
②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二里。北宋苏轼有《黄州安国寺记》。南宋陆游《入蜀记》:“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
③在今陕西西安市内。宋敏求《长安志》卷8: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资治通鉴》:唐兴元元年(784),李晟破朱泚,复长安,“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以镇京城”。
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北宋苏轼有《安国寺记》。
①唐咸通间建。即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南隅钟楼寺。
②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二里。北宋苏轼有《黄州安国寺记》。南宋陆游《入蜀记》:“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
③在今陕西西安市内。宋敏求《长安志》卷8: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资治通鉴》:唐兴元元年(784),李晟破朱泚,复长安,“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以镇京城”。
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北宋苏轼有《安国寺记》。
古青神渠。在今四川青神县北。《元史·河渠志》: “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应期而功毕。” 即建于唐太和中,为僚族张武所开,历代维修,扩大灌溉面积。明嘉靖间复开截江水,“直灌田四十余里”。
①南朝梁太清三年 (549) 分吴郡置,属吴州。治所在海盐县 (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辖境相当今浙江海盐县和海宁市地。陈废。②东魏武定八年 (550) 分下邳郡置,属东徐州。治所在武原县 (今江苏邳
明置,属宁夏前卫。即今宁夏贺兰县北十四里张亮堡。
在今辽宁义县西北。明《辽东志》卷1“寺观”:万佛堂在“(义州)城西十五里。有山俯瞰凌河。魏景明间,好事者于南岩石佛像,大小无数,故名”。石窟尚存。
一名五老山。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山海经·中山经》: “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
亦作临甾、临菑。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春秋、战国时齐国均都此。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
又作邬县。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南。《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文帝封齐王舅驷钧为邬侯。 东汉改为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辛集市东南。属巨鹿郡。东汉改名为鄡县。
亦作洸水。即湟水、洭水。今广东西北之连江,为北江支流。《元丰九域志》卷9:浛光县有光水。《舆地纪胜》卷95英德府:光水“在浛光县。西通湟水,下流至县前,东南流至光口合真水而南。《后汉(书)地理志》:桂
①在今江西乐安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乐安县: 鹿角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②在今贵州平坝县南十里。《明一统志》 卷88平坝卫: 鹿角山 “石峰耸立,形如鹿角”。
亦作磐石县。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属资中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北三里。以盘石山为名。《周书·陆腾传》: 保定二年 (562),“资中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郡不能制”。即此。隋开皇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