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黄县

宜黄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 分临汝县置,属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地当宜黄水侧,故名。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武德五年 (622)复置,属抚州。八年 (625) 又废。北宋开宝三年 (970) 升宜黄场复置,属抚州。治所即今江西宜黄县。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县盛产木材、竹和苎布。


在江西省中部偏东、宜黄河上游。属抚州市。面积 1944 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6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冈镇。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析临汝县地置宜黄县,治今址,属临川郡。因县城位于宜、黄二水汇合处,故名。隋省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宜黄县,治所仍旧,属抚州;八年又省入崇仁县。五代唐置宜黄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升宜黄场为县,治今址,属抚州。《太平寰宇记》抚州宜黄县:“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以水为县名。”元隶抚州路。明、清隶抚州府。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抚州专区,1970年属抚州地区,2000年属抚州市。地处雩山山脉西北麓,源于境南的宜、黄二水在境北汇合为宜黄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油菜籽、豆类、薯类、花生、棉花等,为省蚕茧生产重点县。森林资源丰富,产笋干、香菇、木耳、油茶、松脂等。水力资源丰富,多小水电站。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造纸、化工、食品、林产化工、木材加工等。有临宁、林崇、黄石、丰黄等公路纵横县境。为地方剧种宜黄腔发源地。纪念地有黄陂大捷、东陂战役纪念亭。名胜古迹有仙洞、大司马牌坊、石门寺、桃华山寺、石䂬寺、曹山寺遗址、本寂禅师墓、谭纶墓等。


猜你喜欢

  • 九里村

    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宋书·孔觊传》:泰始二年(466):孔觊“所遣孙昙瓘等军,顿晋陵九里”。《资治通鉴》卷131胡三省注:“其地在晋陵西北九里,因以为名。”

  • 河背咀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南新城镇。1937年礼山县迁治于此。1952年县治迁至二郎店,改名大悟县。

  • 绛郡

    ①西魏恭帝改南绛郡置,属建州。治所在绛县(今山西绛县南八里东南城村附近)。辖境相当今山西翼城、绛县等地。北周属绛州。隋开皇三年(583) 废。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绛州置,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

  • 范家庄

    ①即今河北辛集市东北十八里范家庄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7束鹿县图: 北有范家庄。②即今河北赵县东三十六里范庄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5赵州图: 东有范家庄。③即今山东泰安市东汶水滨范镇。

  • 东亭县

    东魏天平初置,属阳州宜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四十八里伊水西岸旧县乡。隋废。古县名。东魏置,治今河南省嵩县西南旧县堡。属宜阳郡。隋废入陆浑县。

  • 阳明山

    又名舂陵山、洛阳山。在今湖南宁远、祁阳、新田、双牌等县间。《清一统志·永州府一》:阳明山“在零陵县(今永州市)东一百里,黄溪之尾。山最高,朝阳始出而山已明,故名。多石少土,山根皆露,其麓险绝,无径可登

  • 承休县

    隋大业三年 (607) 改汝原县置,为襄城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汝州市。唐武德四年 (621) 为伊州治。贞观元年 (627) 改为梁县。古县名。隋大业初改汝原县置,治今河南省汝州市。为汝州治。后为襄城郡

  • 舒藩河

    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双城子) 附近,为绥芬河的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绥芬河” 条下: “舒藩河,在 (宁古塔) 城东南五百余里。源出东南荒山,东南流入绥芬河。”

  •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

    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北京西路和云南路口南京大学宿舍内。原是明代鹰扬卫驻地,曾名鹰扬营,后改名北阴阳营。遗址邻近鼓楼岗西侧,是一座高约5米的土墩,面积7100平方米。1955—1958年间四次发掘,发掘面积

  • 李家街

    即今四川安岳县南李家镇。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李家街“在治南一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