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原郡

平原郡

①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市县地。东汉永宁元年(120)改为平原国。建安十一年(206)复为郡。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又改为国,七年(226)复为郡。西晋改为国,南朝宋又改为郡。北魏废。

②东晋侨置,治所在梁邹城(今山东邹平县东北)。北魏称为东平原郡。

③南朝梁置,属泷州。治所在泷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百里)。隋开皇初废。

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济州。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二十五里)。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市及茌平、高唐等地。隋开皇初废。

⑤北魏置,属燕州。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水经·㶟水注》:“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即此。

⑥北魏置,属泾州。治所在阴槃县(今甘肃平凉市东南四十里泾水北岸)。辖境相当今平凉市东部。隋开皇三年(583)废。

⑦隋大业初改德州置,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陵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陵县、平原、宁津及河北吴桥、东光、交河等市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平原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德州。


(1)西汉置,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及河北省吴桥等市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改为国,后复为郡,建和二年(148年)改为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复为郡。西晋复为国。南朝宋后为郡。北魏废。东汉末刘备曾以平原令领平原相。(2)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北)。隋开皇初废。(3)北魏置,治阴槃县(今甘肃平凉市东泾水南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平凉、镇原等市县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4)南朝梁置,治龙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辖今广东省罗定市一带。隋开皇初废。(5)隋大业初改德州置,治安德县(今山东陵县)。辖境约当今河北省泊头市以南,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以东,宁津县以西及古黄河以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德州。隋末李德逸起事于此。


猜你喜欢

  • 阿至店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7邓川州:阿至店在“州(今邓川镇)东八十里,接北胜、宾川州界”。

  • 大隆山

    在今广东台山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宁县:大隆山在“县(今台山市)西南百二十里。有瑶寨,旧为盗薮”。《清一统志·广州府》:大隆山“高六百丈,周二十里,径路深阻,中有瑶寨”。

  • 敏州

    五代晋天福中楚改邵州置,治所在敏政县(今湖南邵阳市)。后汉复改邵州。五代楚天福年间改邵州置,治敏政县(今湖南邵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化县以南的资水流域(其支流夫夷水上游除外)和巫水上游。汉时复改邵

  • 浑源川

    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44浑源州: 浑源川“在州西北十里。源出州西南叹吐峪,分流至州东北汇为大泽,西流至城北五里之神溪,……西北入于桑干河”。

  • 龟角尾汛

    清置,在今江西赣州市城北,当章、贡二水合成赣江之口。

  • 石邑县

    ①秦置,属恒山郡。治所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南故邑村。《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今鹿泉市)南三十五里。”西汉属常山郡。东汉废。西晋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移治

  • 俭俭州

    亦作谦州、谦谦州、欠欠州。元置,在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乌鲁克穆河与克穆齐克河会流处之南的鄂依玛克古城。《长春真人西游记》 卷下: 阿不罕山 “西北千余里俭俭州。出铁,多青鼠,亦收糜麦。汉匠千百人居之,织

  • 蓝池宫

    即兰池宫。秦筑,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书· 地理志》: 右扶风渭城县有兰池宫。《元和志》 卷 1咸阳县: 秦兰池宫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 隆马崖山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方舆纪要》 卷73马湖府平彝长官司: 隆马崖山在 “司西北二里。山形峻耸”。嘉庆 《四川通志》 卷13屏山县: 隆马崖山“其山丰隆,状如行马”。

  • 清冷溪

    即今四川高县东之南广河。《方舆纪要》卷70高县: 清冷溪 “在县治东。出珙县九砦,流入县界。又东北经庆符、南溪县境,注于大江。溪多石,舟楫难行。昔人凿去险阻,方可通筏。一名复宁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