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吴台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8乡县:平吴台,“晋末,赫连勃勃取关中,攻克朱皊石之兵于此,筑京观以表武功,名曰平吴台”。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8乡县:平吴台,“晋末,赫连勃勃取关中,攻克朱皊石之兵于此,筑京观以表武功,名曰平吴台”。
古浮桥名。亦作朱雀桁、朱雀桥,又称南桁、南航、大舫。为东晋南朝建康淮水浮桥之一。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附近秦淮河上。三国吴称南津桥。东晋咸康二年(336)重建后改名。因在朱雀门下,故名。又因在都
又名插汉脑儿,汉译白海子。即今内蒙古阿巴嘎旗南查干诺尔(又作库尔查干诺尔)。明《蓟镇边防》:“插汉脑儿即白海子,在宣府大青山后,宣边相去尚有六百余里。此处原有长水海子、苦水海子二处,夷人因长水海子四望
即乌揭。秦汉时西北部落。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湖至新疆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流域。《汉书·匈奴传》: 郅支单于破乌孙后,“因北击乌揭,乌揭降”。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置,为木门郡治。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南木门镇。《寰宇记》卷139清化县:伏强县“因山为名”。隋开皇初属巴州。七年(587)改为清化县。古县名。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今
唐天宝元年(742)改招义县置,属招义郡。治所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北七十里。乾元元年(758)属罗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废入吴川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招义县置,治今广东省廉江市西北。
西周封国。春秋时灭于楚。在今河南确山县北十八里古城乡。一说在今息县西南。《左传》: 僖公五年(前655),“江、黄、道、柏方睦于齐”。杜注:“道国在汝南阳安县南。” 又昭公十三年 (前529),“楚之
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五十里。清光绪 《广东舆地图说》 卷8海康县: 淡水社 “往来大道有官牛墟、淡水汛”。
在今吉林汪清县北腰沟营。1933年春成立了腰沟营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根据地撤销。
亦作依拉哈、伊勒哈。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置,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西南伊拉哈镇。《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克依站”条下:“喀穆尼站,又四十二里至伊拉喀站。”
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59合州: 斜岩 “在石照县东北八十里,高十余里。有石横亘,岩腹如拖修帛,迤长四五里,岩以此得名。环左右百里,望之如积雪,与日相射。下有穴,俗谓之龙洞。水由洞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