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县
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南平市。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废。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东汉建安元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
古县名。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治今福建省南平市。属建安郡。民国《福建通志》:“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废。
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南平市。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废。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东汉建安元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
古县名。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治今福建省南平市。属建安郡。民国《福建通志》:“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废。
又名九顶山。在今山西沁源县西北。清康熙《沁州志》卷1:灵空山“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其势峭削,四围石壁如屏,西与霍太山相连。岩洞幽深,林木葱郁,上下径路陡峻,石磴盘折,俗呼为十八盘。半空有仙、峦二桥
①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北江口镇。明初移迎仙寨巡司治此。②即大黄江口。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五十里江口镇。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东进攻占其地。(1)古地名。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北。明初于此改
即个失蜜国。唐西域国名。都城在拨逻勿逻布逻城 (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卷3: 迦湿弥罗国 “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伽蓝百余所,
一名焦山河。在今湖北石首市东。为长江支津。自调弦口分流,经焦山下,入湖南华容县,东南流入洞庭湖。《方舆纪要》 卷78石首县 “东山” 条下: “县东六十里有焦山,……山下有焦山港,通洞庭湖。”
即今甘肃合水县东固城川。《清一统志·庆阳府一》: 故城川水 “在合水县南五十里,与麻谷大三门相通。源出子午山,南流入宁州界,为谷城川。又流经州西北入大延水。川旁土壤肥润,多产苇荻花药”。
1948年改界首县置,即今安徽界首市。在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代管。面积667平方千米。人口74.1万。辖3乡、12镇、3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东城办事处。古称界沟,春秋楚国筑养城是其建城之始。秦初境
亦作院桥市。即今浙江黄岩市南院桥镇。明万历《黄岩县志》卷1:县桥市“在县南三十里”。
即九折坂,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大相公岭。《汉书·王尊传》载:益州刺史王阳“行部至邛郲九折坂”时慨叹于此。即“九折坂”。
在今甘肃会宁县东九十里青江驿乡。明置青家巡司戍守,并置递运所及青家驿于此。
又名大盐海子。蒙古名喀喇莽奈脑儿。即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哈日芒乃淖尔。《清一统志·鄂尔多斯》: 锅底池 “在右翼后旗西九十里,周围二十余里,产盐。兔河、赤沙河注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