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卫
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 (1384) 改为昌国卫,属浙江都司。故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二十年 (1387) 迁于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之东门岛,二十七年(1394) 又迁至后门山 (即今象山县东南五十里昌国镇)。领钱仓、爵溪、石浦前、后四千户所。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治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二十年迁至今浙江省象山县南东门岛。为海防重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废。
明洪武十二年 (1379)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 (1384) 改为昌国卫,属浙江都司。故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二十年 (1387) 迁于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之东门岛,二十七年(1394) 又迁至后门山 (即今象山县东南五十里昌国镇)。领钱仓、爵溪、石浦前、后四千户所。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治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二十年迁至今浙江省象山县南东门岛。为海防重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废。
在今安徽灵璧县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21灵璧县 “石湖” 条下: “县境又有沫沟湖,今涸。” 《清一统志·凤阳府一》: 沫沟湖,“相传晋、宋间地陷为湖,每春夏晦暝,水上有城屋之状,见则岁有大水。相近
即今福建建阳市东南庵山。明 《寰宇通志》卷48建宁府: 庵山 “在建阳县东南。后唐时有处士石湖结庵此山,故名”。
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二十五里万堤镇。明正德《大名府志》卷1:元城县有万家堤集。
一名白若山。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26庐江县“冶父山”条下:“又百药山在县南十里。山产药。《志》云:县之镇山。”
即今吉林辉南县东南杉松冈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辉南县:“县属杉松岗,距县市西南三十五里。……本地以产炭著闻。”沈吉铁路有支线经此。
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四十六里白洋镇。《清一统志·荆州府二》:白洋市“在宜都县东十里,大江北岸”。
又称纳克书奔盆族。在今西藏比如县东彭盼区香曲、亚栋一带。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乾隆《西藏志·外番》、《卫藏通志》 作三札。
又作迷梯克海。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南。《清会典图》前藏图说:“米底克河出墨竹噶尔城(今墨竹工卡)东北米底克池。”即此。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容县。后废。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清一统志·广信府一》:乌石岭“在铅山县(治今永平镇)南八十里。又南五里为郑家岭。往来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