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城
又名柘林堡。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因附近柘山上柘树成林,故名。北宋曾设袁部盐场于此。明嘉靖时,为防倭寇筑城防守。《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柘林镇 “城周四里,为防御要冲,南起漴缺墩,北至翁家港,皆其信地”。清设守备防守。同治元年 (1862) 毁于英、法联军。
又名柘林堡。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因附近柘山上柘树成林,故名。北宋曾设袁部盐场于此。明嘉靖时,为防倭寇筑城防守。《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柘林镇 “城周四里,为防御要冲,南起漴缺墩,北至翁家港,皆其信地”。清设守备防守。同治元年 (1862) 毁于英、法联军。
元置蒙光路军民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缅甸北部孟拱。辖境约当今缅甸孟拱以北地区,地近西天和西番。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为府。后废入孟养。元置,治今缅甸密支那西南孟珙。属云南省。后废。
即今山西和顺县南梁余河。源出山西和顺县西北石猴岭,东南流入清漳水。《水经· 清漳水注》: 梁榆水 “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北宋置,属安仁县。在今四川大邑县东南沙渠乡。
即今河北灵寿县西北鲁伯山。《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 楸山在 “县西北五十里,山多楸树,因名。东接凤凰石山,两山夹峙,道出其中,谓之龙门 口。《志》 云: 凤凰石山,峭壁万仞,登涉甚难,绝顶有石嵯峨,
金初置,属山东东路。治所即今山东莒县。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升为城阳州。金置,治莒县(今属山东)。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莒县、沂水、莒南、日照、沂南、沂源等县市。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城阳州。
在今河南兰考县北。《清一统志·开封府二》: 赵皮塞 “在兰阳县 (今兰考县) 北十六里。一名张禄口。明嘉靖中,河尝决于此”。
南齐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郁山镇。后废。
又作大真国、东夏国。金贞祐二年(1215)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都咸平(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国号大真。次年,降于蒙古,同年复叛。改国名东夏。旋移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古城)。辖境约当今吉林大
即共水。今山西芮城县东三十里恭水涧。源于中条山南麓,南流入黄河。《方舆纪要》 卷41芮城县: 恭水 “源出甘枣山,流入大河”。
即今福建南安市南莲河。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二十年(1387)废。地滨海,产海盐,清置莲河场,设盐课大使。民国初裁场官,归莲河盐釐局管辖。古水名。即今福建省南安县南莲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此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