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社县

榆社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韩州。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元和志》 卷13: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大业二年 (606) 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三年 (620) 为榆州治,六年 (623) 改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废。元祐元年(1086) 复置。蒙古至元三年 (1266) 废,六年(1269) 复置榆社县。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属晋中市。面积1699平方千米。人口13.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社县注:“《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属韩州,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大业二年(606年)废榆社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治今址。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县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榆社县属辽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仪州改辽州,榆社属辽州。五代因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县治在今址。明、清因之。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1944年并为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榆社、武乡二县合并,属晋东南专区。1960年二县分治,恢复榆社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浊漳河、泉水河、云簇河、武源河、东河、南屯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特产阿胶。矿产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工业有煤炭、冶金、化工、制药、机械、建材、针织等。太焦铁路和208国道、太邢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响堂寺石窟、福祥寺、文峰塔、南村造像、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


猜你喜欢

  • 东凉亭

    元世祖时所置行宫,又称只哈赤八剌哈孙(意为渔城)。在上都东南五十里(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至元十三年(1276)置达鲁花赤,延祐二年(1315)改置尚供总管府,隶上都留守司。明初府废,仍置为

  • 麻哈县

    1913年改麻哈州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30年改为麻江县。旧县名。1913年由麻哈州改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驻地杏山镇。因“原名欠雅驯”,1930年更名麻江县。

  • 武街县

    亦作武阶。西晋惠帝置,属狄道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魏废。十六国前凉张骏于此置武街屯护军。《水经·河水注》: “滥水又西北径武街城南。” 《新唐书·玄宗纪》: 开元二年 (714),“薛讷及吐蕃战

  • 东山口

    在今云南开远市东。明属阿迷州,于此置土巡检司。

  • 蒋家坝

    即今江苏洪泽县南四十六里蒋坝镇,当洪泽湖东口。清 《乾隆内府舆图》: 洪泽湖东南有蒋家坝。光绪 《盱眙县志稿》 卷3: 蒋家坝在“东北六十里,沿石工堤向北行五里与山阳县交界”。

  • 哈剌温山

    又作哈剌浑山,哈剌温只敦。即今内蒙古东北部之大兴安岭。《元史·太祖纪》: 岁癸亥(1203),“哈撒儿别居哈剌浑山,妻子为汪罕所虏,挟劝子脱虎走,粮绝,探鸟卵为食,来会于 (班朱尼河) 河上”。《史集

  • 顺德军

    五代方镇。后晋改成德军置。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后汉复名成德军。五代方镇名。五代晋时改成德军置,治镇州(今河北正定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石家庄、正定等市县地。汉复改成德军。

  • 析隈山

    在今河南邓州市南七十里。《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秦人过析隈”。杜注: “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 《方舆纪要》 卷5邓州: “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

  • 昌陵

    清仁宗嘉庆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内。

  • 天心山

    即锡义山。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丰利县:“有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元和志》卷21丰利县: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