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隆县

武隆县

①唐如意元年 (692) 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景云元年 (710) 改名会昌县。

②唐长寿二年 (693) 改唐隆县置,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镇。神龙元年(705) 复改为唐隆县。

③唐万岁通天元年 (696) 析紫溪县置,属杭州。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九十八里昌化镇。以武隆山为名。圣历三年 (700) 省入紫溪县,长安四年 (704)复置,神龙元年 (705) 改为唐山县。

④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改武龙县置,属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土坎镇 (旧武隆司)。清康熙七年 (1668) 省入涪州。1941 年设武隆设治局,移治今武隆县 (巷口镇)。1944年改为武隆县。


(1)古县名。(1)武周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县置,治今河北省永清县。属幽州。唐景云元年(710年)改会昌县。(2)又作武崇县(《太平寰宇记》)。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紫溪县置,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昌化镇。因武隆山得名。属杭州。圣历三年(700年)省入紫溪县,长安四年(704年)复置。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唐山县。(3)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改唐隆县置,治今四川省崇州市东南江源镇。属蜀州。唐神龙元年(705年)复改为唐隆县。(2)旧县名。1958年由武鸣、隆安两县合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城厢镇。1959年撤销,仍复武鸣、隆安二县。(3)今县名。在重庆市中南部,南邻贵州省。面积 2872 平方千米。人口39.7万。辖10镇、36乡。县人民政府驻巷口镇。三峡库区淹没土地面积1.04平方千米,其中淹没耕地 1135 亩,迁移人口 3470。因境内有武龙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武隆县龙桥山“县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一名武龙山。唐以此名县”。武隆为武龙之音转。隋为涪陵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析置武龙县,治今县西北武隆司,属涪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名枳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旧名。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彭水县;十三年复置,改“武龙”为“武隆”,故治在今县西北武隆司。属涪州。清康熙元年(1662年)降为镇,七年设武隆巡检司。1944年置武隆县,设治巷口镇。1950年属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后属四川省涪陵专区、地区、涪陵市管辖。1997年由重庆直辖市直接管辖。地处巫山大娄山东北段,乌江自东流入,纳木棕河、清水溪、芙蓉江、长头河等向西北流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主要有玉米、稻、薯类。特产有红枣、板栗。乌桕、生漆、五倍子著名。主要矿产有重晶石、大理石、煤炭、硫铁矿、铝土矿等。工业有采矿、麻纺织、建材、造纸、酿造等。渝怀铁路、319国道和川湘公路经此。乌江航运直通重庆。名胜古迹有芙蓉洞、芙蓉江、仙女山森林公园、唐长孙无忌衣冠冢等。


猜你喜欢

  • 新添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置,属贵州卫。治所即今贵州贵定县。次年改为新添卫。

  • 麻川

    青弋江上源之一。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东二十里。源出黄山东麓,北至麻口与舒溪合流。《明史·地理志》 太平县: “南有麻川,与舒溪合流入泾县,为赏溪。” 现为太平湖东口巨流。

  • 马明镇

    北宋置,属南皮县。在今河北南皮县境。

  • 泸河县

    隋大业间升泸河镇置,属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锦州市。后废。古县名。隋大业八年(612年)置,治今辽宁省锦州市。属辽西郡。后废。

  • 碇齿隘

    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西北烟墩乡椗次村西。《方舆纪要》 卷92宁波府定海县: 碇齿隘 “在舟山所西五十里。去岑港密迩,与外港相对,倭贼易于登犯,嘉靖中为戍守要地。三十七年……设伏于碇齿”。在今浙江省舟山

  • 苍岭寨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属缙云县。在今浙江缙云县东北六十里括苍乡南田村苍岭上。

  • 黄陂溪

    即今广东兴宁市北之黄陂河。为兴宁河支流。《方舆纪要》 卷103兴宁县: 黄陂溪 “在县东。发源德马砦,……入于通海河”。

  • 突沦川

    一作图伦碛。在今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或说即塔里木河。《旧唐书· 契苾何力传》: 契苾何力攻吐谷浑,“自选骁兵千余骑,直入突沦川”。《资治通鉴》: 唐贞观九年 (635),“李靖征吐谷浑,闻伏允

  • 梅花水

    在今广东中山市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香山县: 北台山 “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清一统志 ·广州府》: 梅花水 “源出寿星塘,合乌岩、香炉

  • 大丙山

    亦作大景山。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与小丙山相连。《寰宇记》卷135兴州顺政县:“大景山、小景山,景字本为丙,国讳改之,并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阔七步。其崖峻削,高百余丈。山衣石发,被于崖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