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
亦作沙汕头。即今广东汕头市。为广东出海要道。民国初为广东潮循道尹驻此。属海澄县。1921年设汕头市政厅。1930年设汕头市。
亦作沙汕头。即今广东汕头市。为广东出海要道。民国初为广东潮循道尹驻此。属海澄县。1921年设汕头市政厅。1930年设汕头市。
即今山东青州市南之南阳河。源出今山东青州市西南,东北流至城西,又东流入巨洋水。《水经·淄水注》:长沙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 ……又东径东阳城东南,……又北屈径汉城阳景王刘章
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北。《水经·沔水注》:“(中庐)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石穴出马,谓之马穴山。”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8兴业县:白马岩“在县西十余里。岩深广,容数千人”。
即今四川万源市东南里井溪乡。民国《万源县志》卷2:井溪坝在“治东一百六十里”。
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五十里下马城村。《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下马城“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
即翠微山。在今北京市西八大处。西山支脉。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1:“山中有平地,故曰平坡。”
①隋大业五年 (609) 置,属且末郡。在今新疆且末县附近地。隋末废。②金改肃宁城置,属河间府。治所即今河北肃宁县。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废入河间县,后复置,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民国初属直隶津
即渤尼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唐樊绰 《蛮书》 卷6: “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 《明史·外国列传》: “勃泥,宋太宗时始通中国。洪武三年八
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在今山西长子县西五十里。《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
①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2:“伊通河,以河得名。”清光绪八年(1882)于此置伊通州。②河名。又作益褪河、一秃河、一统河、伊屯河、伊敦河。为松花江支流。源出吉林伊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