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江夏郡

江夏郡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新洲县西二里)。《汉书·地理志》 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潜江市、嘉鱼县、蒲圻市以东,红安、新洲、蕲春、阳新等县以西,崇阳、通山等县以北,安陆市、河南信阳、罗山、光山等县以南地。东汉建安初,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徙治夏口城(今武汉市汉口城区)。建安十三年(208)初,孙权破城杀黄祖,掳掠而去。江夏太守刘琦另筑夏口城(今武汉市汉阳城区)。年底,曹操任文骋为江夏太守驻此。赤壁战后,文聘徙治石阳(今黄陂县西)。三国魏嘉平三年(251)徙治上昶城(今云梦县西南)。西晋徙治安陆县(今安陆市北)。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徙治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城区)。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初改为鄂州。天宝元年(742)复置,乾元元年(758)复为鄂州。

②三国魏置,治所在上昶城(今湖北云梦县西南涢水东岸)。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应城、黄陂、云梦、大悟及河南信阳、罗山等市县地。西晋移治安陆县(今湖北云梦县)。南朝宋废。

③北魏孝文帝置,治所在江夏县(今河南泌阳县北五十里)。隋开皇三年废。


(1)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治西陵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西)。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钟祥、潜江、仙桃、嘉鱼、赤壁、崇阳等市县以东,及河南省光山、新县等县以西、信阳市以东,淮河以南地。三国魏江夏郡治上昶城(今湖北云梦县西南),吴江夏郡治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名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县(今武汉武昌区)。辖境约当今湖北省武汉市以西,赤壁市以东,长江南、北及汉水、澴水下游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鄂州为江夏郡。(2)北魏置,治江夏县(今河南泌阳县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泌阳县一带。隋开皇初废。


猜你喜欢

  • 晋县

    1913年改晋州为县,属直隶保定道。治所即今河北晋州市。1928年直属河北省。旧县名。1913年由晋州改置,治今河北省晋州市晋州镇。1958年与深县合置晋深县,同年并入束鹿县。1961年复置晋县。19

  • 暖塘

    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122思南府: 暖塘 “至冬尤暖,秋分后,鱼皆聚焉”。

  • 地理城

    又名地里城。即今安徽阜南县南三十里地城镇。《方舆纪要》卷21颍州“财州城”条下:“又州南百十里汝水之阳有地理城。《志》云:元至顺中,置颍水县于此。至正间刘福通作乱,县毁。”

  • 雷峰山

    在今湖北郧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79郧县: 雷峰山 “在府东北六十里。以险峻而名。其相接都曰风火山”。

  • 济生池

    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西。《明一统志》 卷88清平卫: 济生池 “在卫城内西。昔苗 ‘贼’来侵,城中无井,赖此水济急,故名”。

  • 贞女山

    在今广东连州市南。《水经·洭水注》:“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

  • 三墩镇

    ①北宋置,属高邮军。即今江苏高邮市东四十里三垛镇。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四年(1130),金人攻楚州,“独海陵岳飞屯三墩,仅能为援”。即此。②即今上海市南汇县南三墩镇。明在里护塘筑墩防倭,

  • 仙洞山

    在今山西柳林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2永宁州:“仙洞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一名白马仙洞。洞深远,中有龙渊。”

  • 临机 (機) 县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北。开元元年 (713) 改名临高县。

  • 绵 (緜) 谷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兴安县置,为利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元和志》 卷22绵谷县: “因县东南绵谷为名。” 大业三年 (607) 为义城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利州治,天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