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桥

洛阳桥

①一名万安桥。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与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桥以江为名。旧为万安渡,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 (1053)兴建,嘉祐四年 (1059) 竣工。《方舆胜览》 卷12泉州 《桥梁》: 万安桥 “一名洛阳桥。嘉祐间太守蔡君谟劝州民成此桥。蔡君谟 《石桥记》 曰: 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数之长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云”。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架式石桥。其后各代相继修葺,1932年添架钢筋水泥桥面。现桥长834米,宽7米。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 “万古安澜” 等宋代摩崖石刻。桥南有蔡襄祠,蔡襄 (字君谟) 的 《万安桥记》 立于祠内,为宋代艺术的珍宝。《续资治通鉴》: 宋德祐元年 (1275),贾似道谪配途中至泉州洛阳桥,遇叶李自漳州放还,见于客邸。《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洛阳桥 “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洛阳桥”。皆指此。

②即天津桥。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隋唐皇城正南洛水上。唐张说有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诗。又李益 《洛桥》 诗云: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原称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千米、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桥以江为名。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规模宏大,是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历经修筑,以明宣德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为重要,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添加钢筋水泥桥面。1993—1995年又全面进行整修,恢复原貌。现桥长767米、宽4.5米,尚存船形桥墩29座。桥之中亭附近立历代碑刻26通,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碑,即立于祠内。洛阳江当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当年造桥工程非常艰巨。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养殖牡蛎以固桥基,都是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此地“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风景颇为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 阳 桥


猜你喜欢

  • 罗文渠

    在今陕西华县东南十五里。《新唐书·地理志》 郑县: “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

  • 寿靡

    古族名。又作州靡、余靡、寿麻。《吕氏春秋·任数篇》:“西服寿靡”。高诱注:“寿靡,西极之国,靡亦作麻。”《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寿麻之国”。战国时期,寿靡约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

  • 泰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泰州军置,治所在海陵县 (今江苏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等市地。二十一年 (1284) 改为泰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泰州置,治海陵县(今江苏泰州

  • 三姑山

    ①即今安徽黟县东北三十里三府尖。黟山主峰之一。《寰宇记》卷104黟县:三姑山“一名吉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姑山……有吉阳水出焉。又《新安记》云: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②即今浙江嵊

  • 小兴安岭

    亦称东兴安岭。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西北一东南走向,长达400公里。《清史稿·地理志》 黑龙江省:内兴安岭“正支又东北为嫩江源。又东南为库穆尔,为东兴安岭。西出一支为和罗尔,又西曰乌云和尔冬吉。正支

  • 朐山

    ①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秦于山侧置朐县,北周改名朐山县,皆以此山名。《明一统志》卷13淮安府: 朐山 “在海州城南四里。上有双峰如削,俗呼马耳峰”。②一名覆釜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二里。《水经·

  • 兰封县

    清宣统元年(1909)改兰仪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兰考县。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古旧县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兰仪县置,治今河南省兰考县

  • 伪满洲国

    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1932年3月, 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旋改长春为“新京”,定为“国都”。1934年

  • 兴国寺

    俗称官寺。在今甘肃秦安县城北街。清乾隆《秦州新志》卷3秦安县:兴国寺“在北街。创建于元,最为古刹,殿宇最高大,山门规制亦雄。明万历中,知县赵汴重建。代远复倾,近年邑绅士略葺焉,是名官寺”。寺始建于元至

  • 涟水县

    隋开皇五年(585) 改襄贲县置,属海州。治所即今江苏涟水县。《元和志》 卷9涟水县: “因县界有涟水,故名。” 大业初属东海郡。唐武德四年(621) 为涟州治。贞观元年 (627) 改属泗州。五代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