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朗千户所
简称海朗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置,属广海卫。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01海朗所: “在阳江县东南五十里。……有城,周四里有奇。城据海朗山上,因名。下临海,亦曰镇海山,与双鱼所并为海防襟要。” 清顺治十八年 (1661) 并入双鱼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阳江市东南海蓈。属广海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简称海朗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置,属广海卫。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01海朗所: “在阳江县东南五十里。……有城,周四里有奇。城据海朗山上,因名。下临海,亦曰镇海山,与双鱼所并为海防襟要。” 清顺治十八年 (1661) 并入双鱼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阳江市东南海蓈。属广海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宋 《景定建康志》 卷 19: 临贺塘 “在城东三十里。屈曲一十里,灌田二十顷,梁临贺王萧正德理田于此,因以为名”。
在今江苏泗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桃源县:杜村湖在“县东南三十里。又五里为大庆湖,黄河余流所汇也,水涨则南通淮河”。
唐置羁縻州,属安南都护府。治所在武兴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北宋后废。唐置,治文谅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属安南都护府。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一带。北宋后废。
1913年改焉耆府置,为焉耆道治。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后直属新疆省。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治
在今山西永济市中条山北麓下。唐卢纶有《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诗。
即今福建顺昌县北仁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①即南京城。在今辽宁辽阳市北。《辽史·地理志》:契丹天显三年(928)升东平郡为南京。“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德,西曰大顺,西北曰大辽,北
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双城堡大夏河北岸。西汉改属金城郡。东汉复属陇西郡。西晋废。十六国前凉复置,为河州治。西秦乞伏炽磐迁都于此。北魏移治今甘肃临夏市,仍为河州治。北周为枹罕郡治。唐复置
即今辽宁长海县东北之石城岛。《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吴承志《贾耽记州边入四夷道里考实》谓:石人汪,庄河口外石城岛。即今
1920年改普兰行政区置,属云南蒙自道。治所即今云南西畴县。民国《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每区之首一字,故命名曰西畴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东南部。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