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阡县

石阡县

1913年改石阡府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石阡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7:“石阡之名, 因于阡山。”而明《寰宇通志》卷114说,石阡因石阡河而得名。但此二说对石阡之本义均未讲清楚。蔡正国《石阡县名考辨》(载《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3期)称:关于石阡的“”是汉语的石崖、岩石,但“”字用作地名,则是仡佬族住地的明显标志;而“阡”字为洞,则有考于侗语“天”的汉译音,在侗语中“天”是“千”。石阡之得名是以县城中的五老山和五老山第一峰——龙山崖畔的“风鬼洞”。


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游南岸。属铜仁地区。面积 2172.4 平方千米。人口37.3万。辖8镇、1乡、9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汤山镇。元置石阡等处长官司(治今汤山镇)、葛彰葛商等处长官司(治今河坝场),属思州安抚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次年治石阡长官司,辖石阡、葛彰葛商等长官司,隶贵州布政司。清废石阡等长官司,1913年废府置石阡县,属黔东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9年属铜仁专区,1970年属铜仁地区。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地带,武陵山蜿蜒县境。河流多发源于南部的佛顶山和东部的老岭,分别注入石阡河、东回江(余庆河)汇入乌江。地热水富集,温泉出露点十余处。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烤烟、花生,并产柑橘、李等水果。矿产有煤、铁、重晶石、铅、锌等。工业有采煤、酿酒、水泥、丝织、轻工机械、陶瓷等。久铜、石镇、石思等公路经此,石阡河可通航。纪念地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古迹有万寿宫及太虚洞摩崖。


猜你喜欢

  • 不剌哇国

    一般认为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之布腊瓦一带。《明史·外国传七》:“不剌哇,与木骨都束接壤。自锡兰山别罗里南行,二十一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凡四入贡,并与木骨都束偕。郑和亦两使其国。宣德五年,和复

  • 麻步山

    在今安徽金寨县东南。《魏书·地形志》:“边城郡治麻步山。” 《水经·泄水注》: “博安县,《地理志》 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

  • 白水塘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南洪泽湖范围内。《方舆纪要》卷23宝应县:白水塘在“县西八十五里。阔三十里,周二百五十里。北接山阳,西南接泗州盱眙县界。亦曰白水陂,三国魏邓艾所作”。又作白水陂。在今江苏省宝应县西,北

  • 意溪

    即韩江。今广东潮州市东之韩江。《明史·地理志》 海阳县: “东有鳄溪,一名恶溪,亦名韩江,又名意溪,东入于海。”

  • 洛溪县

    唐置,属羁縻思峨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北。后废。

  • 柴窝堡

    一作柴窝铺。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县东南柴窝堡乡。清 《林则徐日记》: 道光二十五年(1845) 正月十六日,“地名柴窝堡,设有昂吉尔图军台”。

  • 柏林驿

    在今陕西宁强县北。《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柏林驿 “在宁羌州治北”。

  • 湔堋江

    今四川岷江及都江堰市西都江堰分水堤北之北江。《明史·地理志》 灌县: “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

  • 烂柴山

    在今湖北兴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兴山县: 烂柴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四面皆崇山峻岭”。

  • 汀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置,属福建省。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辖境相当今福建武夷山脉以东,明溪、清流、连城、上杭、永安等县市以西地区。1913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汀州路为府,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