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
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穿城乡。《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穿城 “在桃源县北五十里”。
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穿城乡。《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穿城 “在桃源县北五十里”。
明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 东北伊斯克里附近。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狗站 “野马儿站”。后废。
五岳之一。指今河南登封市北嵩山。《尔雅·释地》:“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 均谓“中岳嵩高也”。金鹗《求古录·礼说》 指出:中岳之名,历代随帝都而移。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北。系沅水别派。南宋绍兴年间,杨么农民军大将夏诚、刘冲分据两岸立寨。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卷13:“诚寨南据芷江,东北阻湖,惟西有陆路,又设重城濠,及陷马坑;冲寨北据芷江,东西南皆阻湖。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六十里榕津村。《方舆纪要》 卷107平乐县: 榕津渡,“ 《志》 云: 榕津接富川、贺县界,为往来之要隘”。
1913年改河州置,属甘肃兰山道。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1928年改名临夏县。旧县名。1913年由河州改置,将太子寺分州并入。治今甘肃省临夏市城区。1928年更名临夏县。
即今河北故城县西北三朗乡。清光绪《故城县志》卷2:三朗镇“在县西北五十里,冀瀛交界”。
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以东郡有武阳县,故加南。东汉改为南武阳侯国,后改为县。南朝宋改武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平邑县。属泰山郡。南朝宋改为武阳县。
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寰宇记》 卷109吉州新淦县: 湓山 “在县东六十二里。环拥十二峰,上有紫元洞及王郭、浮邱三仙坛”。《清一统志·临江府》: 湓山 “山有十二峰。高十里,云出则雨”。
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长江北岸珍溪镇。清同治 《涪州志》 卷1: 罗云里有 “珍溪镇场”。
在今云南澄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澂江府河阳县“西古城”条下:“城西十里别有西街城,居民稠密。正德六年以寇警,守臣唐臣谕众民以其屋地所占及第户之高下分筑为城,周匝三里,为五门,与郡城相犄角。”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