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山
①即今福建长泰县北董凤山。《新定九域志》 卷9漳州: 董奉山 “仙人董奉游此,石上琴台、丹灶犹存”。
②即今河南信阳县西董峰山。峰峦峻起,高出群山。上有黑龙潭。《寰宇记》 卷132信阳县: “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在焉。”
①即今福建长泰县北董凤山。《新定九域志》 卷9漳州: 董奉山 “仙人董奉游此,石上琴台、丹灶犹存”。
②即今河南信阳县西董峰山。峰峦峻起,高出群山。上有黑龙潭。《寰宇记》 卷132信阳县: “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在焉。”
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威远直隶州置威远直隶厅,属云南省。十三年 (1735) 降为散厅,属镇沅府。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
明宣德三年(1428)改大侯长官司置大侯御夷州,直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大侯寨(即今云南云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改云州。明宣德三年(1428年)升大侯长官司置,治今云南省云县罗闸河南岸。直属云南
清乾隆十五年(1750)置,属山西朔平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光绪十年(1884)升为直隶厅。1912年改为宁远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宁朔卫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西南田家镇。
亦作大芽圩、大衙圩。即今广东电白县东北大衙镇。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电白县有大衙圩。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大牙圩“在县(治今电城镇)西五十里”。
即今福建邵武市西南和平镇。清时邵武县丞及把总驻此。即今福建省邵武市西南禾坪。清邵武县丞及把总驻此。
①即今安徽肥西县西之紫蓬山。《水经·肥水注》:“肥水出良余山,俗谓之连枷山。”②在今陕西华阴市西南。《水经·渭水注》:余水“南出良余山之阴,北流入于渭”。《寰宇记》作“粮余山”。
即龙鹄山。在今四川丹棱县北。《寰宇记》卷74丹棱县:龙鹤山,“《华阳国志》云:丹棱县西北十五里有龙鹤山”。《元丰九域志》卷7:丹棱县“有龙鹤山”。
即塞勒佛特库站。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宾安镇。《清史稿·地理志》 宾州府:“旧设站三:裴克图、苇子沟、色勒佛特库,东入松花(江)北岸之佛斯亨。”
即今广东龙门县西铁岗河。《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龙门县:西林水“在县西,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
即锦官城。在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 (锦江)南岸。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锦官城 “锦江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人用作成都之别称。唐卢照邻 《文翁讲堂》诗: “锦里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