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鸿隙陂。在今河南正阳县、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后汉书· 邓晨传》: “晨兴鸿却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后废。汉代著名水利工程。“却”或作“隙”、“郄”。在今河南省正阳县、息
明洪武四年(1371)置,在今贵州龙里县西。
在今浙江临海市西。《方舆纪要》 卷92台州府: 常风洞 “在府西五十里常风岭上。中幽邃,旧有石栏护之。宋宣和中尝驻兵于此”。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明洪武五年 (1372) 改为赤溪湳洞长官司。
又名苞河、泡河。浍河支流。源出自今安徽亳州市北,东南流经河南永城县西南,又东南流经安徽涡阳县东北,至濉溪县临涣南入浍河。《水经·淮水注》:“涣水又东,苞水注之。水出谯城北白汀陂……苞水东流入涣。”
①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以临沮水为名。东汉改为临沮侯国,后复为临沮县。西晋永宁后徙治今湖北当阳市西北。东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南朝宋属南郡。北周属漳川郡。隋废。②唐武德九年 (626)
北宋置,属青城县。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宋沈括 《梦溪笔谈》 卷25: “李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 青城山、味江河盛产茶叶,王小波、李顺以贩茶为业。
又作瑗。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左传》: 哀公十年 (前485),晋赵鞅攻齐国,“取犁及辕”。即此。杜注: “辕即瑗。”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左传》哀公十年(前485年)
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保山市西隅,高黎贡山东坡。
在今甘肃西南境。《方舆纪要》 卷60洮州卫: 野庞河 “在卫西。源出西倾山,经西番东境,北流五百余里,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