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山

铜山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宋《景定建康志》 卷17: 铜山 “在江宁县东南七十里,周回一十九里,高一百丈。昔人采铜于此,故名。《旧志》: 陈轩 《金陵集》 载: 鲍昭过铜山,掘黄精诗云: 铜山昼深沉,乳窦夜涓滴。即此也”。

②即铜冶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7: 铜山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周回二十里,高八十七丈,以旧出铜,故名”。

③在今江苏溧水县西南四十里。宋 《景定建康志》 卷17引 《旧经》 云: “昔尝采铜于此,今炉旧址犹存。”

④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清一统志 ·徐州府一》: 铜山 “旧常产铜,故名”。

⑤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寰宇记》 卷130建安军永贞县: “铜山及小铜山并在县西北八十里。”

⑥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与德清、安吉二县接界处。《寰宇记》 卷94安吉县: 铜山 “高一千三百尺,在县东三十里。《括地志》 云: ‘吴采鄣山之铜’,即此”。

⑦在今浙江衢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3衢州府西安县 “叠石山”条下: “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⑧在今浙江金华县南。《寰宇记》 卷97金华县:铜山 “在县南三十里。《东阳记》 云: 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曰铜泉”。《方舆纪要》卷93金华县: 铜山 “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

⑨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四十里。《明史·地理志》 金华府永康县: “东南有铜山,旧产铜。” 即此。

⑩即铜官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寰宇记》 卷105铜陵县: 铜山 “在县南十里。其山出铜,以供梅根监。兼出绿矾矿,逐年取掘送纳”。

(11)在今安徽泾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8泾县“黄悦山”条下: 黄象山 “西北曰铜山,旧尝冶铜于此”。

(12)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八十里。三国以来,历为铜冶基地。李白 《秋浦歌》 之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即指此之盛况。现为铜陵市属中型矿山。

(13)又名峨峰山。在今江西临川市西。《隋书·地理志》: 临川县有 “铜山”。《清一统志 · 抚州府一》: 铜山,“ 《县志》,铜山在 (临川) 县西三十里。或谓之铜陵”。

(14)在今江西德兴市北。唐置铜场于此。《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德兴县: 铜山 “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

(15)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六十里。《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铜山 “大胡之支山。旧产铜。俗传邓通鼓铸其下,下有邓庄村”。

(16)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铜山 “旧产铜”。

(17)在今湖南澧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77澧州 “大浮山” 条下: 铜山 “相传山产铜。永乐间置冶于此”。

(18)亦名峒石山、铜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 铜陵县: “以界内有铜山也。”《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铜山 “昔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

(19)在今四川通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铜山 “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

(20)在今四川荥经县东北三十里。《史记·佞幸列传》: 文帝 “赐邓通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正义》: “ 《括地志》 云: 雅州荣经县北三里有铜山,即邓通得赐铜山铸钱者。” 《元和志》 卷32荣经县: 铜山 “在县北三里。即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后以山假与卓王孙,取布千疋。其山今出铜矿”。

(21)即铜官山。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九十八里。《元和志》 卷33梓州铜山县: “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铜。” 《清一统志·潼川府一》: 铜官山 “在中江县西南,接简州及金堂县界”。


集镇名。在浙江省淳安县西南部、岩山东麓,西邻开化县。属枫树林镇。人口980。因唐天宝年间在此开矿采铜,故名。建村已愈千年。产茶叶、木材。有锡铁矿。公路通县城。古迹有唐代铜山铜矿遗址及摩崖石刻。


猜你喜欢

  • 莲花城

    ①清置汛,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莲花乡。《清一统志·秦州二》: 莲花城汛 “在秦安县境。有千总驻此”。②在今甘肃临夏县北。1929年于此置永靖县。③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大夏河注入黄河处东岸。1929年

  • 逢龙县

    唐置,为慎州羁縻州治。神龙初,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之故都乡城 (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长沟镇东侧土城)。后废。

  • 今安徽省简称。因安徽省旧治安庆系春秋皖国地,后境内又有皖县、皖山 (天柱山)、皖水而名。安徽省的简称,因境内西部皖山(天柱山)得名。一说因安徽省旧治安庆系春秋皖国地而得名。

  • 朔县

    1912年改朔州置,属山西雁门道。治所即今山西朔州市。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省。1988年撤销朔县改置朔州市。旧县名。1912年改朔州置,治今山西省朔州市。19

  • 双港

    ①即今江西弋阳县东南双港。清光绪《大清一统舆图》:弋阳县东南有“双港”。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临湘县:“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方山,二流并导,出桃林,逾西井,过罐子口,入洞庭湖

  • 两水镇

    北宋置,属蓬莱县。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福山镇。《清一统志·登州府》:两水镇“盖以清洋、大沽而名也”。金天会二年(1124)于此置福山县。(1)古镇名。即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当以清洋、大沽两水经其镇,故

  • 拨浪工

    在今四川雅江县西北。为川藏驿路要站。清有外委驻守。

  • 艺失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以多地艺失部置,为羁縻州,初隶定襄都督府,后属桑乾都督府。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南部或河北省西北境。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多地艺失部置,属桑干都督府。确址不

  • 芙蓉山

    ①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芙蓉镇。《隋书·地理志》:永嘉郡永嘉县“有芙蓉山”。《寰宇记》卷99温州乐清县:芙蓉山“西南上三峰有四耸石,并高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为名”。②在今浙江临海市东。

  • 陡松岭

    在今辽宁盖州市南。《方舆纪要》 卷37盖州卫: 陡松岭 “在城南百里。又南十里为猫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