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盐井卫。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惠民乡(长官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为副长官司。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井州。治所即河北鹿泉市。《元和志》 卷17获鹿县: “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县。” 大业初废。义宁初复置,属恒山郡。唐属恒州,至德元年 (756) 改名获鹿县。古县名。隋
明永乐七年 (1409) 改布政州置,属新平府。治所在政和县 (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泽)。辖境相当今越南平治天省北部地。宣德二年 (1427) 以后入安南。
在今广东梅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103程乡县: 梅峰在 “县西二里。平地突起,形如覆钟。一名马蹄峰。其相近者曰高峰”。
即芦畲镇。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清设芦畲汛。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3蓟州:甘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山下有泉,极甘美,因名。一名石獒山”。②在今江苏邗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3扬州府:甘泉山在“府西北三十五里。高二十余丈,周围二
即今台湾岛。宋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上谓: “流求国 (今琉球群岛) 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旁有毗舍耶。” 同书 “毗舍耶国” 条载: “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类也。泉有
三国蜀汉延熙中置,属益州。治所在南广县(今四川筠连县西南)。后省。东晋李汉成汉时复置,领四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筠连、珙县、兴文及云南盐津、彝良等县地。南朝宋属宁州。梁以后废。三国蜀延熙年间置,治南广县(
一作布朗萨。在今新疆皮山县南喀喇昆仑山口北神仙湾一带。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八浪沙“沿途柴草全无”。
即今西藏拉萨市,西藏首府。吐蕃时名热萨,意为山羊背土。即以山羊背土建大昭寺之典故而命名。曾译为逻些或逻娑,后演变为拉萨或喇萨,藏语意为圣地。自吐蕃松赞干布迁都于此,向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