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隆虑县

隆虑县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元年 (前149) 改为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 “隆虑山在北。” 《水经·淇水注》: “县因山以取名。” 东汉延平元年 (106) 以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林州市,属河内郡。因隆虑山得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废为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为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


猜你喜欢

  • 大阁儿汛

    即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清于此设巡检、把总驻守。1940年始为丰宁县治。

  • 太傅墟

    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百里礼水东岸。明、清时浮龙巡司驻此。

  • 阳夏郡

    北魏孝昌四年(528)析陈留郡、东郡置,属梁州。治所在雍丘县(今河南杞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太康、睢县、民权、兰考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治雍丘县(今河南杞县)。辖境

  • 龙浔山

    在今福建德化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德化县:龙浔山在“县治东北。山势峭拔数千仞,蜿蜒如龙,县主山也。宋绍兴初,令吴崇年凿山筑寨以御寇”。

  • 大安口关

    明置,属遵化县。为长城关隘之一。在今河北遵化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遵化县:大安口“嘉靖三十八年尝为寇所陷”。清设把总驻守。

  • 黄虎川

    亦名黄浒水。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河。《寰宇记》 卷82通泉县: “黄浒水,源从盐亭县,东南流入当县合涪江。” 《宋书·朱龄石传》: 东晋义熙九年 (413) 伐蜀,高祖与龄石密谋进取,曰: “刘敬宣

  • 凤栖山

    ①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凤栖山在“在建昌,今名同安山。有崇胜院”。《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建昌县:凤栖山在“县(治今艾城)西十五里。山势旋伏,状如栖凤”。《清一统志·南康府一》

  • 巴施山

    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施秉县:巴施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

  • 通济桥

    ①又名九龙桥。在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秦淮河上。建于明初。《明一统志》 卷6南京: 通济桥“在上方桥东。以上三桥 (即上方桥、中和桥、通济桥) 俱跨濠水 (秦淮河)”。②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南金华江上。原系

  • 青居城

    南宋淳祐九年 (1249) 建,在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西青居山。徙顺庆府治于此。古城遗址尚存。在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青居山上。南宋淳祐年间筑,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军攻破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