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丘五陵
在今河南杞县境。《清一统志·开封府一》: “桃陵,在杞县东南十里。……又县东南三十五里曰青陵,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东北二十里曰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谓之五陵。《陈留风俗传》: ‘雍丘有五陵之名’。”
在今河南杞县境。《清一统志·开封府一》: “桃陵,在杞县东南十里。……又县东南三十五里曰青陵,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东北二十里曰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谓之五陵。《陈留风俗传》: ‘雍丘有五陵之名’。”
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即骆谷南口。终南山之谷。《新唐书·地理志》 兴道县: “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即傥骆道的南口。在今陕西省洋县北。因经傥水河谷而名。
1932年由大定县析置,属贵州省。治所在大兔场(今贵州纳雍县)。以境内纳雍河而得名。“纳雍”系彝语音译,为古彝族家支名。在贵州省西部。属毕节地区。面积 2248 平方千米。人口77.1万,有汉、苗、彝
①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萧县西南六十五里。本始二年(前72)改为扶阳侯国。东汉复改为扶阳县。寻废。《后汉书·盖延传》:建武二年(26),盖延伐刘永,“拔薛,斩其鲁郡太守,而彭城、扶阳、杼秋、萧皆
即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春秋时,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地。《越绝书·吴地传》: “秦余杭山者,越王栖吴王差山也,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吴越春秋》 卷5: 越王伐吴,“吴王率群臣遁
在今安徽临泉县南九十里艾亭镇。《魏书·地形志》:颍州财丘、梁兴二郡梁兴县“有艾亭丘”。
即哈阑真沙陀。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北境。一说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东南境。成吉思汗与汪罕大战于此。《圣武亲征录》作合兰只。《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166页作合剌阿勒只惕一额列惕。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
亦名段溪水。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甘露元年 (256),“ (姜)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即此。《水经·渭水注》:“藉水又东合段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北十里。清雍正间尝置松桃厅于山下。
在今安徽黟县南三十五里鱼亭镇西。有鱼亭水出山下,东入横江。《寰宇记》 卷 104 黟县: 鱼亭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每岁西江鱼船至祁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云鱼亭焉”。
在今山西高平市北。《清一统志·泽州府》:丹朱岭“在高平县北四十五里,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按《县志》,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此说傅会。《汉书》长子县注,长读长短之长,今俗为长幼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