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游县

龙游县

①隋开皇十年(590)改青衣县置,为嘉州治。治所即今四川乐山市。《元和志》卷31龙游县:“以隋将伐陈,理舟舰于此,有龙见江水,引军而前,故名县。”大业三年(607)为眉山郡治。唐武德初复为嘉州治。天宝初为犍为郡治。乾元初复为嘉州治。北宋宣和元年(1119)改为嘉祥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游县。庆元二年(1196)为嘉定府治。元为嘉定府路治所。明洪武九年(1376)废入嘉州。

②五代唐长兴二年(931)吴越钱镠改龙丘县置,属衢州。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更名盈川,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游县。元属衢州路。明、清属衢州府。民国初属浙江金华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


(1)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以青衣县改名,治今四川省乐山市。属眉山郡。为眉山郡治。唐为嘉州治。南宋为嘉定府、元为嘉定府路治,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2)今县名。在浙江省西部、衢江沿岸。属衢州市。面积 1138.7 平方千米。人口40.7万。辖9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游镇。古为姑蔑国地,秦置大末(一作太末)县,治今址,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属东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吴宁县(后改金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于县置谷(穀)州,八年州废。贞观八年(634年)析信安、金华置龙丘县,以西汉末邑人龙丘苌隐居龙丘山得名。属婺州,后属衢州。五代唐长兴二年(931年)钱镠改名龙游县。县治即今龙游镇,属衢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诏避“”字讳,更名盈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龙游县。元属衢州路。明、清属衢州府。1914年属金华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属衢州专区,1955年属金华专区。1960年龙游县省入衢县、金华县,1983年复置,属金华地区。1985年后属衢州市。地处金衢盆地腹部。北有千里岗,南为仙霞岭,中部为衢江河谷平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盛产稻、棉花、油菜籽,是浙江省重点产粮县之一。林产以毛竹为丰,并产乌桕、茶叶。特产龙游小辣椒、莲子。工业以轻纺、造纸、化工、食品、建材、机械为主,以造纸业最著。矿产有黄铁矿、花岗石等。浙赣铁路经此,公路通衢州、金华、杭州等地。衢江通水运。有鸡鸣山、衢江景区和招庆寺、舍利塔、龙游石窟等古迹。


猜你喜欢

  • 七溪部

    又作七溪溪处部。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在今云南红河县东南三十三里石头寨。元属和泥路。明改溪处甸长官司。

  • 行廊山

    在今安徽宣州市西部,与芜湖县交界处。《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行廊山“在宣城西南五十里。其南面二峰对峙,环抱若行廊然,故名。山有巨人迹、白云池、梁高僧杯渡道场。今为法云院”。《明一统志》卷15宁国府:

  • 杜马班

    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玛琅北部。13世纪初为新柯沙里国之都城,至13世纪末为满者伯夷国所并。《元史·外国列传·爪哇》:“(八节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 武东山

    亦作东武山。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方舆纪要》 卷71射洪县 “金华山” 条下: “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

  • 永平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漩坪羌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

  • 烂桥关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建,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南镇阳江西岸长坡上。《方舆纪要》 卷122镇远府镇远县: 烂桥关 “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即此”。在今贵州省镇远县西南镇阳江

  • 池河镇

    即今安徽定远县东六十里池河镇。清置池河巡司于此。(1)在安徽省定远县东部。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池河,人口1.1万。以临池河得名。古为驿站。河上有太平桥和大闸将东西两岸连成一体

  • 泥溪河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2嘉定府: 泥溪河在 “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 宜兴县

    ①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义兴县置,属常州。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宋末改置宜兴军。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宜兴府,二十年降为县,次年又升为府,并置县隶之。元贞初府县俱废,改为宜兴州。明洪武二年 (13

  • 小屯商周遗址

    在今山东长清县南二十四里小屯水库北侧。1956年修建小屯水库时出土商代晚期铜器觚、樽、鼎、觯、戈等一百零四件文物;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出土了商代前期两件铜器爵、斝。这些文物分别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