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下士

下士

①爵名。周朝官制士一级爵位的最低等。《礼记·主制》: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③官称。西魏、北周置。天官、地官等六府及下属诸司皆置,多为佐贰官。依职掌不同,各冠以所属官署之名,如“典庖下士”、“宫门下士”等。正一命。详见各条。④清末新建陆军中之低级官员。可充任陆军部及所属各司处之“录事”,从九品。宣统元年(1909),修正陆军官制,其马、步、炮、工、辎、警察各队及军需、军医、测绘、军乐等部门皆设此职。


官名,周天子和诸侯都置,士又分上中下三级,位在大夫下,府上。大夫为世族,不在选举之内;士为乡兴贤能,由选举产生。《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又)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王莽时指三百石俸的官员。《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

猜你喜欢

  • 巷伯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寺人,员额五人,在王的正内,为宫中近侍之官,掌王的内人及女官的戒令。北周依《周礼》置巷伯中士,正二命;巷伯下士,正一命。属天官府司内上士。

  • 行营马步使

    武官名。后唐置,掌行营军马。《资治通鉴·唐纪三》记“安从诲从者争舟,行营马步使陶玘斩以徇。”

  • 县令

    官名。省称“令”,战国置,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掌一县之政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度,县万户以上设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汉承秦制,略有损益,边地县不满万户也称令。令长区别及其本身秩位高低除依户

  • 茶上人

    官名。亦称“尚茶”。清朝内务府御茶膳房之员役。顺治元年(1644)设,共十七人,隶于总领。分掌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之事。雍正元年(1723)定授三等侍卫三人,蓝翎侍卫四人,称“茶上侍卫”。乾

  • 北河副总河

    参见“直隶河道总督”。

  • 检定考试

    国民党政府考试类别之一。检定考试为补救一般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与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者得有资格参加高、普两级考试而设。检定考试分为普通检定考试与高等检定考试两种:普通检定考试以省教育厅

  • 一等县

    县的等级之一。清承明制,以粮赋多寡分县的等级,惟改上中下三级为一、二、三等。北洋政府时期各省县的等级极不一致,有分为一、二、三等的,有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等的,有分为特等及一、二、三等的,甚至于分

  • 大内史

    官名。春秋郑国置。史官“内史”别称。《郑大内史叔上匜铭》:“郑大内史叔上作叔㛣匜。”西魏、北周时为内史中大夫的别称。

  • 给事局

    官署名。金朝置。属卫尉司。从事内廷服务。设使、副使领局事,秩正七品、正八品。有内谒者兼司宝二员,奉阁十一人,閤直二十人。官署名。金置,属卫尉司。与掖庭局分掌皇后宫中事务。有使与副使为正副主官,使,正七

  • 中山宫署

    宦者官署。北齐置,属长秋寺。设令、丞为长贰,下设宫教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