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府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作为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汉书·刘向传》: “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二府,丞相、御史也。”东汉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朝亦作为大司马、大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期“太府”与“少府”的合称。③宋朝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宋初赵普任枢密使,礼遇与宰相同,号称二府。后以中书门下掌政务,称东府; 枢密院掌军务,称西府,对掌最高国务,故并称二府。④ 明、清对府同知的别称。


1、西汉指丞相府和御史府,也指丞相和御史。《汉书·楚元王传》:“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注:“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见中华书局竖排本1944页)。2、东汉指司徒府和司空府。《后汉书·光武帝纪》:“县国不足直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何敞传》:“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贼盗。”注:“二府谓司徒、司空。”3、十六国前凉时指太府和少府。4、西魏、北周时指将军府和都督府。《周书·柳虯传》:“(独孤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虯为二府司马。”5、宋朝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二·枢密院》:“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6、明、清指知府和同知。因同知是知府的副职。

猜你喜欢

  • 胄子监长

    官名。渤海国胄子监长官。

  • 正员

    官制术语。指正式编制以内的官员。参见“员外”。唐制,正额以内的官员称为正员,其俸给依规定数支给。参见“员外”条。

  • 乐胥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大胥掌卿大夫诸子学舞者的名籍及其征召;小胥佐大胥征召学舞者而督察之。北周仿《周礼》之制于春官府司乐中大夫之下置乐胥中士,正二命;乐胥下士,正一命。掌

  • 五威将军

    ①将军名号。新莽时有五威将军苗訢。②南朝宋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五将军合称,皆第四品。陈则为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五将军合称,品位同,秩中二千石。1、杂号将军名。《汉书·王莽传》:“遣五威

  • 考功司

    官署名。即“考功”。官署名。(1) 隋始置,主文武官吏考课,为吏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考功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 戎司

    ①宋朝都统制司别称。②泛指主管军事的机构。

  • 大首领

    西夏军队长官中有大首领、正首领、副首领等职,多以部族酋首担任,授铜印。

  • 南京刑科给事中

    官名。明永乐(1403—1424)时,迁都北京,于南京官置,一人,从七品,仍掌司言责,纠劾百官,稽察南京刑部之事。

  • 典诏命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见 “朝上典官”。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缮写诏旨,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司织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织司长官,员一人,掌管全国纺织事务,并管理工匠。设小司织上士以佐其职,领弁工中士、织丝中士、织彩中士、织枲中士、织组中士等官属。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