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中大夫

太史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史司长官,员一人,掌历法的编撰,下设太史上士以佐其职,领小史下大夫、冯相上士、保章上士等官属。正五命。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省,周宣帝即位后,复置。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太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典、法、礼籍,兼司星历。《唐六典·秘书省》“太史局”条说:“《汉书·百官表》,太史属太常。……后汉太史令一人,秩八百石,掌天地星律祥瑞妖灾,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而已。魏因之。晋太史令品第七,秩六百石。……宋齐梁后魏并同晋氏。后魏、北齐亦然。后周春宫府置太史中大夫一人,掌历象之法。”太史中大夫正五命,任此职者见《周书·艺术·蒋升传》:“保定二年(公元562年),除河东郡守,寻入为太史中大夫,以年老致仕,诏许之。”副职为小史下大夫,正四命;属官有太史上士、小史上士,冯相上士、中士,保章上士、中士。

猜你喜欢

  • 郡马

    见“郡主”。娶郡主为妻者称郡马。欧阳修《归田录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

  • 侍从

    1、泛指侍从皇帝皇后左右的官员。《汉书·外戚传·霍皇后传》:“皇后舆驾侍从甚盛,赏赐官署以万计。”2、宋朝称翰林学士、给事中、六尚书、侍郎为侍从;中书舍人、左右史以下为小侍从;外官带诸阁学士待制名号的

  • 署缺

    清朝职官之一种。清制,凡未经实授之缺,谓之署缺。其分两类:一为奏署,即由各衙署长官题奏,经皇帝允准派署,称署某官。一为委署,即由各衙署长官派委署理,称委署某官,如委署主事,委署章京等。

  • 定州䌷绫局丞

    官名。 北齐置, 见“定州䌷绫局”。

  • 祀礼长

    官名。东汉王国官。一作祠祀长。官名,即祠祀长,东汉王国置,掌祠祀,秩比四百石。见《后汉书·百官五·王国》。

  • 周室

    周朝王室的简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

  • 山东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山东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山东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改山东部员外郎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官所派

  • 殿内将军

    官名。即殿中将军,隋朝因避讳改。左、右卫各置十五员,正八品上,参列军府,出使劳问,文帝开皇六年(586)罢。

  • 小膳宰

    官名。春秋战国置。膳宰副佐。掌进献饮食。《仪礼·燕礼》: “羞卿者,小膳宰也”,“凡荐与羞者,小膳宰也。”郑玄注: “膳宰之佐也。”

  • 典虞都尉

    官名。三国魏西晋置,主田猎,并与典牧都尉共同负责马、牛的牧养,属太仆卿。下设司马、典虞令、典虞丞等。六品。官名,三国魏和西晋皆置,掌田猎等,为太仆属官,其下属有司马、典虞令、典虞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