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市舶司

市舶司

官署名。唐朝始置于广州。宋朝置提举市舶司,先后于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等地分置,设官市舶使、判官等,以掌海外贸易。元朝沿置,改市舶提举司,先后置泉州、温州、广东、庆元(今浙江宁波)、澉浦、上海、杭州七处,然多有变更。设官提举,正五品,隶行省,掌海外贸易,签发商人出海入境公验、公凭,检查船只,抽分抽税。明洪武七年(1374)于太仓、黄渡(今上海嘉定)置,后罢。复于宁波、泉州、广州置,后亦罢。永乐三年(1405)再置,除宁波、泉州、广州外,并增云南、交阯(今越南)二处。嘉靖(1522—1566)中因倭寇掠宁波,再罢,仅存广东一处。清朝不置。


官署名。宋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温州、苏州等地设市舶司,也叫市舶务,由郡兼任,掌管对外贸易的管理、法令、税收等。>宋神宗元丰后,设提举市舶司,置提举官。明代称市舶提举司,清代不设。见《宋史·职官七·提举市舶司》、《明史·职官四》。

猜你喜欢

  • 师疑

    官名。新莽太子四师之一。始建国三年(后11)王莽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秩以大夫。以故大司徒马宫为师疑。官名,王莽为太子所置四师之一,俸同大夫,掌辅导。参看“师友”条。

  • 东西上閤门使

    东上閤门使与西上閤门使合称。官名。宋朝设此官,掌管朝会、宴飨、供奉赞相礼仪等事。唐宋制度,正殿朝会,百官从东西上閤门入殿廷;因而宋朝设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其下有宣赞舍人及閤门袛候等。见《历

  • 左右府

    军事机关名,隋朝置,掌宿卫和侍从,供御兵仗。其官有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并各置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等官,并置有仓曹、兵曹、铠曹。见《隋书·百官志下》。

  • 督办政务处

    官署名。清末为推行“新政”而设置的办事机构。简称“政务处”。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掌审议变通政治章奏,拟具意见,请旨定夺。置督办政务大臣、参预政务大臣,无定额,以军机大臣、大学士、总督兼充。下设

  • 京兆尹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为首都,初期首都行政长官仍沿清制置顺天府尹,惟将顺天府衙署改称顺天府尹公署。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十月四日公布《京兆尹官制》,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作为特别行政区域,相当于

  • 中书学

    官署名。北魏明元帝时改国子学置,属中书省。是培养高级统治人材的学校,主要招收鲜卑及汉人士族子弟为中书学生,有时由皇帝特旨指定某人子弟为中书学生。学生毕业后多升为内外要职,是当时的主要仕进途径之一。以博

  • 十八侯

    指被封为侯的汉初十八位功臣。《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注:“师古曰:谓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

  • 地籍处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地政署,办理地籍整理事务。以处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处务。

  • 武部尚书

    官名。即兵部尚书,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尚书。参见“兵部尚书”。官名。见“武部”。

  • 才识兼茂科

    科举制科之一。宋代设置,属于长才类科目,仁宗时诏举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六月, 吴育及第;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八月,钱明逸及第;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夏噩及第; 嘉祐四年(公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