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行府
官署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置,以知枢密院事为长官,掌督视江淮荆襄军马。其文书行移皆依枢密院体式施行,所有奏报文字直发入内内侍省投进。三十二年罢。
官署名。南宋时,枢密院长官在行在外开府,主持军务,其官署称枢密行府。元代在战时亦置行枢密院及枢密分院,掌一方军政。
官署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置,以知枢密院事为长官,掌督视江淮荆襄军马。其文书行移皆依枢密院体式施行,所有奏报文字直发入内内侍省投进。三十二年罢。
官署名。南宋时,枢密院长官在行在外开府,主持军务,其官署称枢密行府。元代在战时亦置行枢密院及枢密分院,掌一方军政。
①卿与大夫爵名合称。周朝及春秋战国时天子和诸侯所封。《公羊传·襄公十一年》徐彦疏:“卿、大夫者,皆是爵号,但大同小异而已。若总而言之,皆曰‘卿大夫’; 若别而异之,乃贵者曰卿,贱者曰大夫耳。”详“卿”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相一人。汉初称丞相,景帝中五年改丞相曰相,俸二千石;初只统众官,成帝更令相治民,如郡守。有长史,如郡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参看“王国”条。官名。汉初始置
官名,汉王莽置,六经祭酒各一人,各掌教授本经。六经为《诗》、《书》、《易》、《礼》《乐》、《春秋》。《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徐防传》:“(徐防)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注:“王莽置六
职方郎中、员外郎通称。
元代驿站的站官。大站设二、三人,地位在驿令之下;小站一般只设提领。由地方提调长官从本处站户中选任,只受部札,不给俸。
官署名。战国燕置。主管陶器制作。战国燕国陶文有此官。
官名。辽朝置,掌勘箭等事。皇帝车驾远归,閤门使持雄箭,勘箭官持雌箭,比较相合,然后入宫。称勘箭。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 (713—741) 间置于中尚署,掌以检校进奉杂作,多以少府监及诸司五品以上官为之。昭宗天祐元年 (904)停。官名。唐开元以后于中尚署令之外,另设中尚使,以检校进奉杂作,多以少府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虞部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置虞部郎中。官名。隋初工部所属虞部司的主官为虞部侍郎,炀帝改诸曹侍郎为郎,称虞部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加中字,称
官名。即太子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