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谒者台

谒者台

官署名。东汉置,设谒者仆射为长官,常侍谒者五员、谒者三十员,掌朝会典礼,遣使传宣诏命、巡视监察。名义上隶光禄勋,实际直达皇帝,时号外台,与尚书、御史合称三台,共掌朝政。三国沿置。晋省并入御史台。南北朝复置,掌朝觐宾飨吉凶典礼之司仪、安排朝会班次、传宣诏命,职权渐轻。南朝设仆射一员、谒者十员,北齐设仆射二员、谒者三十员、录事一员。隋初罢,炀帝大业三年(607) 复置,与御史台、司隶台合称三台。掌遣使奉诏劳问,持节监察,受理冤枉而申奏之,奉引御驾。设大夫一员、司朝谒者二员为长贰,属官有丞、主簿、录事等。领通事谒者二十员; 其次有议郎二十四员、通直三十六员、将事谒者三十员、谒者七十员,皆掌出使;后罢,改置员外郎八十员; 寻又置散骑郎二十员,承议郎、通直郎各三十员,宣德郎、宣义郎各四十员,征事郎、将仕郎、常从郎(登仕郎)、奉信郎(散从郎)各五十员,又各有散员郎,皆掌出使。唐朝罢。参见“谒者”。


官署名。汉置,《后汉书·百官二·谒者仆射》:“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时节威仪。”还有给事谒者,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等。南朝梁也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等事。其长官为仆射,属官有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朝会宾赞等。见《隋书·百官上·谒者台》。陈沿梁制。北魏、北齐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有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见《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隋书·百官中·谒者台》。隋朝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代受冤枉者申奏等。其长官称大夫,正四品;其副为朝谒者,从五品;属官有丞、主簿、录事等。下有通事谒者二十人;其次有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见《隋书·百官下·谒者台大夫》、《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唐废谒者台,而置四方馆,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掌通奏、引纳辞见、承旨宣劳等。见《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

猜你喜欢

  • 寡人

    1、古代诸侯自己谦称“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疏:“寡人者,言已是寡德之人。”2、诸侯的夫人也自称寡人。《诗经·邶风·燕燕》:“

  • 主衣局都统

    官名。北齐置主衣局,属门下省。掌御衣服玩弄事。以都统、子统为正副主官。

  • 田曹属

    官名。见“公府田曹”。

  • 小县伯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职掌参见“县伯中大夫”。

  • 督察

    官名。国民党政府中央各部,其有出外视察之必要者,设有督察,有时称为视导。如粮食部即置督察四至六人。参见“视察”。

  • 北面朝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为主持辽北面中央大政的政府机构总称。有契丹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辽朝重北轻南,所以北面

  • 民政股主任

    乡、镇公职人员。国民党政府设于乡、镇公所,掌理民政事项。下设干事。

  • 副宪

    清朝都察院副都御史尊称。

  • 铁案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属三司盐铁部,以本部都孔目官以下领之,掌有关金、银、铜、铁、朱砂、白矾、绿矾、石炭、锡等开采、鼓铸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以其事归虞部。

  • 典属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典属司郎中。清朝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乾隆二十九年(1764)设满洲、蒙古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