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辅
三左辅、三右弼之合称。北魏泰常七年(422)五月,明元帝以疾避居西宫,命皇长子拓跋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白马公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合称“六辅”,统摄朝政。八年,明元帝死,拓跋焘继立,六辅遂废。
三左辅、三右弼之合称。北魏泰常七年(422)五月,明元帝以疾避居西宫,命皇长子拓跋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白马公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合称“六辅”,统摄朝政。八年,明元帝死,拓跋焘继立,六辅遂废。
1473—1540明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仝,因梦改名鼎臣,字九和,号未斋。弘治进士,授官修撰。嘉靖中累官礼部右侍郎,迎合明世宗设斋醮、求长生之好,撰青词以固宠。嘉靖十七年(1538)以吏部左侍郎兼
亦作易州柴炭厂。明代专供内府薪炭之仓场。宣德四年(1429)始置于平山(今属河北),继迁沙峪口。景泰时移满城(今属河北),天顺元年(1457)迁易州(今河北易县)西北,属工部屯田司,有专官管理,每年应
1825—1854清广西桂平(一作平南)人。瑶族。初参加太平军。咸丰元年(1851)在象州新寨时任御林侍卫。二年十一月克汉阳后,升伸后副侍卫。十二月克武昌,升土官副将军。次年升指挥。太平军克南京时率众
1307—1381元末明初浙江金华人,字仲申,号长山。青年时从吴莱、许谦学古文,有文名。元末游大都,不出仕。后归里避乱于南华山,著书自适。朱元璋克金华,起为衢州教授。洪武二年(1369),聘修《元史》
书名。一名《尚书章释句解》。宋末元初金履祥著。十二卷。门人许谦《读书丛说》多采之。元至元十七年(1280)秋,有齐芳书院刻本。《四库全书》及《揅经室外集》均未著录。清秦蕙田家有抄本十二卷,清光绪间陆心
627—650唐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名惠。八岁能文,遍涉经史,才思敏捷。太宗纳为才人,历迁婕好、充容。贞观末,频兴征伐,兼营宫室,服玩奢侈,百姓劳怨,因上疏切谏,太宗甚善其言。及太宗死,哀伤成疾
唐人。国子监算学助教。奉诏在李淳风主持下与梁述等注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汉唐十部算经,显庆元年(656)十二月书成,颁令国学行用。
西汉高帝封许瘛为宋子侯,后改为县。属巨鹿郡。治今河北赵县东北宋城村。东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仍属巨鹿郡。北齐废。隋初复置。大业初又废。
殷墟甲骨文雍己二字作合文。商王。名伷。大庚之子,小甲之弟。 卜辞中雍己之祀序是大戊、雍己、仲丁,与《史记·殷本纪》之世序雍己、太戊、仲丁不同。殷墟卜辞中列为旁系先王祭祀。雍父 相传为黄帝之臣。杵臼的创
升(昇)清咸丰四年(1854)天地会起义军在广西建立的政权之一。咸丰二年广西天地会首领朱洪英、胡有禄在南宁发动起义,四年攻克广西灌阳,建立升平天国,奉“太平天德”年号,朱洪英称镇南王,胡有禄称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