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北狄乐

北狄乐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音乐。皆马上乐。以鼓吹乐器角、笳、笛、觱篥等为主,乐曲、歌辞最初也是主要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鼓吹本军旅之音,骑在马上奏之。渊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音乐,传入内地后,在汉代发展成鼓吹乐。自汉以后,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拓跋鲜卑所建北魏之乐府始有“北歌”,亦名“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150章,令宫女早晚在掖庭中歌唱。时除鼓吹乐器外,还与丝竹合奏。周、隋之际,始与西凉乐杂奏。至唐代,其可知者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步落稽、即稽胡)之马上乐,存有53章,但大都以鲜卑语记录,未译成汉语,而名目可解者仅有6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多为十六国北朝时期鲜卑歌曲。此乐对我国鼓吹乐之形成和发展产生颇大影响。

猜你喜欢

  • 塔塔儿

    见“鞑靼”(2488页)。

  • 特末也

    见“特末”(1872页)。

  • 永昌节度

    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治永昌城(今云南保山市)。据《云南志》载:管辖民族部落有望苴子、金齿、银齿、漆齿、绣脚、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新唐书·南诏传》谓为六节度之一。辖域包括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崔乌斯多

    即“乌斯多”(337页)。

  • 祖娘节

    即“达努节”(727页)。

  • 阿咄欲

    见“仁裕”(315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哈喇乌苏,接本部左翼左旗界;西至膏林塔拉,接那鲁班禅呼图克图界;南至布音图河,接那鲁班禅呼图克图及军台界;北至布音图河源,接本部中左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旗札萨

  • 密喇布伯克

    叶尔羌汗国官名。波斯语mirab音译。mir (密儿)为amir (异密)的简化形式,在此作“统治者”、“管理者”解;ab意为“水”,与mir合称,意为“水利官”。其职司,除了主管兴修和维护水利设施外

  • 大黄金史

    即“蒙古黄金史”(2341页)。

  • 空格斯

    准噶尔地名。原为维吾尔语,意谓“踏地有声”。今新疆巩留县地。因地有空格斯河得名。地势宽平,水源充足,牧草丰茂,宜耕宜牧。旧为准噶尔乌鲁特、霍尔博斯鄂拓克驻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秋,准噶尔宰桑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