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千卜录千户部

千卜录千户部

藏族部落名。亦称尼隆大部落。青海“环海八族”之一。在青海湖南岸共和县境内。南抵青海南山,东达日月山与湟源县相连,西越橡皮山与乌兰县相接,西北接刚察县及天峻县,东南接贵德县。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宜于畜牧,因邻近汉区,交通方便,商业交换也较发达。原住牧于黄河以南,后渡黄河北移,占据湖滨蒙古牧地,与咸丰八年(1858)移置黄河以北的刚咱等藏族部落相邻。实行千户制,千户下置总百户一名及百户若干名。光绪二年(1876)分别以三、四品花翎赏该部落两个千户。居民按财产状况及身分分三等四类,各有专名,如富裕户称“息固”,第一类称“洪波”,意即“官人”。第四类称“约伙”,意为“奴仆”或“牧工”。部落内有格鲁派寺院千卜录寺。

猜你喜欢

  • 诸兄

    高句骊国官号。其名仅见于《新唐书》,为高句骊国十二级“大官”中第八级官名,位于※“上位使者”之下,※“小使者”之上(《北史》等记有※太大兄、※大兄、※小兄为二至四级官名)。与诸官分掌内外诸事。

  • 校尉

    官名。始设于汉代。职位略低于将军。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总称八校尉。西域所置校尉,主司屯兵,如戊已校尉、使者校尉等。汉以后,历朝皆置此官。唐以后,则用为低级武散官之号。明清则

  • 西赵蛮

    唐代对牂柯郡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首领赵氏而得名。分布在今贵州贞丰、册享、罗甸一带。北邻东谢蛮,东接夷子。贞观(627—649)中,遣使入朝献贡。二十一年(647),首领※赵酋摩率其部万余户内附。唐

  • 起科地

    即“升科地”(362页)。

  • 八旗拔贡生

    参见“八旗贡监生”(31页)。

  • 北山鲜卑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因居于北山(即今甘肃张掖以北之合黎山及北大山)而得名。据《晋书·李玄盛传》等所载,东晋义熙二年(406),南凉秃发傉檀遣人由姑臧(今甘肃武威)“假道于北山鲜卑”,送李玄盛

  • 达郭

    僜语音译。解放前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使用的一种小木锄。选用天然树丫砍削制成。锄作勾状,勾长10余厘米,柄长约40厘米。用以除草和松土,工效极低,且易损坏。

  • 失钵屈阿栈

    唐时西域坚昆部俟利发。贞观二十二年(648)亲率使朝唐,献方物,太宗以其地置坚昆都督府,拜其为都督、左屯卫大将军,隶燕然都护府。

  • 女古没里

    见“潢河”(2464页)。

  • 安抚处置使

    见“安抚使”(9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