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宰桑

宰桑

蒙古官员。亦作寨桑、斋桑。汉语“宰相”之音译。自元代沿袭下来,绝大多数为出身于非成吉思汗家族的封建领主,属“赛特”(善人、贵人、大官)之列。达延汗时曾一度废除太师、宰桑等官职及其领地,将其降为大汗、诸王、台吉之僚属。而在卫拉特蒙古地区从明至清则保留其封建领主地位,往往成为管理鄂拓克和集赛事务之首领,统属于汗。或一宰桑管理一鄂拓克,或三四宰桑管理一鄂拓克。一般是世袭。凡鄂拓克和集赛的大小政务由宰桑办理后,需上告图什墨尔,经汗允准后始能施行。宰桑下设达鲁噶、德木齐、收楞额、和硕齐等,分别承担军事、民政、监察、司法、征税等职务。

猜你喜欢

  • 仉机沙

    元代诗人。字大用。回回人。先世大食(今阿拉伯)人。工诗,作品大多佚,多为赞美耕读生活之作。有《题徐良夫耕渔轩》、《奉寄耕渔高士》等传世。

  • 阿木沟站

    清代驿站名。内蒙古古北口驿道上的蒙古站。也称阿美沟。西南距锡尔哈站60里,东北至卓素站70里,东距赤峰约120里,北距大庙约20里。

  • 云南西双版纳和红河南岸部分哈尼族地区一种家族组织。由若干父系血缘关系家庭组成。有自己的姓氏和族长,有些还有共同的墓地和少量的公有土地。同一个“谷”的男女严禁通婚。族长由懂得族规的年长男子担任。随着家族

  • 湘宁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至大二年(1309),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弟迭里哥儿不花由北宁王徙封。其子八剌失里于至治三年(1323)袭封。

  • 蒙古文化促进会

    东部蒙古文化界的群众组织。郭道甫(默尔色)等文化界人士为振兴文化教育、拯救民族衰亡,倡议成立。得到东北军政当局和东部蒙古知名人士、蒙古学生的赞同,经过一段时期筹备,于1928年9月在沈阳青年会馆召开3

  • 勐卯安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古称“勐卯果占毕”,意即“产香软米的地方”。元属麓川路。明为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后,设陇川、南甸、干崖三宣抚司,属陇川宣抚司。万历(1573—1620)初,分陇川同知多俺居勐卯(

  • 索诺木雍中

    清四川瓦寺土司。藏族。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军征金川,该土司因年迈不能从军,以其所属人随军效力,加恩,加升一级,赏戴花翎,并赐“谨慎”名号。四十一年(1776),平定金川后,入京瞻觐,易冠服。嘉

  • 万俟丑奴

    ?—530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族属匈奴(一说鲜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随敕勒首领胡琛于高平镇起义。孝昌元年(525),受命攻魏泾州,连败魏将卢祖迁、崔延伯及萧宝夤

  • 合思罕

    见“曷苏馆”(1652页)。

  • 草坡羌

    明代羌族部落名。主要分布今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草坡乡一带。正统七年(1442),攻汶川,夺取寒水土巡检印信。隆庆二年(1568),又杀寒水土巡检高茂林,掳男女百余人,曾一度自封宣慰司。万历(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