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工布

工布

吐蕃王朝早期地名。今仍之。始见于止贡赞普时,其名一说源于部落名;一说该地所特产之鸡爪谷称工布,因以为名。止贡赞普被洛昂王洛昂达孜击杀后,长子夏墀逃亡工布,据地以居,后为工布之王。至此,十二小邦时之工布王遂为赞普王族所取代。据工布第穆萨碑载,赤松德赞及赤德松赞时,曾降诏铭石,封夏墀后裔,世袭工布喝波小王,永享封爵、采邑,其经济和政治特权,法律予以保护。除向赞普纳贡外,诏免一切赋税。吐蕃之世,工布地区属“四如”(“”,藏语意为“翼”、“旗”,军政单位名)建制中之“约如”,为该如东部边界,以工域芝纳为界限。清代,称工布江达,即指今林芝县一带,分上、下工布。清季于该地建第穆寺,寺主受清封为第穆呼图克图,其六、七、九三世第穆,曾分别担任三届西藏摄政,代幼年达赖喇嘛掌“商上”事务,颇多政绩。

猜你喜欢

  • 同俄设

    见“沙钵罗咥利失可汗”(1133页)。

  • 北大王墓志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墓志。又作“耶律万辛墓志”。为一合,志盖正面刻汉字一行“北大王墓志”,背刻汉字21行,510字;志文刻契丹大字27行,783字。汉文叙墓主人家世,契丹字述其仕途,两者不对译。墓主人耶

  • 西陵

    清代皇陵。因在京城西故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30里太平峪山。乾隆二年(1737)五月,赐名永宁山。该陵墓群以永宁山为中心,内有帝陵4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前3陵在永宁山龙

  • 虎非耶

    即“虎夫耶”(1384页)。

  • 笪重光

    ?—1692清文臣、书画家。字东辛、号江上外史,又号郁冈扫叶道人“逸叟”等。江苏镇江丹徒人。回族。顺治九年(1652)进士。由刑部郎探监察御史,巡抚江南。为官敏干、敢直言,因弹劾权臣明珠而弃官归里。居

  • 房融

    ?—705唐朝大臣。河南人。一说为鲜卑房氏(屋引氏),一说其先世房乾本出清河房氏,晋初使鲜卑,留而不遣,后裔随北魏南迁。武则天掌政时,历怀州长史等职。长安四年(704)十月,任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

  • 沅溪

    古河流名。又称沅水。汉代武陵郡内五溪之一,※五溪蛮所居。源出牂牁且兰县,东至镡成县、无阳县,又东经辰阳,有辰水注入,称辰溪口。东经沅陵县北、临沅,与酉水交会。又东至长沙下巂县西,下注入洞庭湖,会于江。

  • 大中国

    云南古国名。一作太中国。宋代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高升泰取代国主段正明后所建。升泰在位二年死,其子高泰明遵遗嘱去国号,归政于段氏,立段正明弟段正淳为国王,仍称大理国,或称后理国。

  • 走敖特尔

    蒙古族放牧的方式之一。是蒙汉合璧词,意为“移场放牧”,俗称“走场”。蒙古牧民由常年固定的牧场转移到其他牧场放牧,称“走敖特尔”。而固定牧场之间的移动不称走敖特尔。多在春、夏、秋三季进行,走场的主要原因

  • 敬亲

    五代宋时甘州回鹘一种有关佛教信仰的习俗。流行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每逢佛事,必割杀羊只,或酒酣,以手指染羊血涂佛口;或捧佛足而呜,谓之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