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农语

布农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万余,居住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5百至3千米之间,包括南投县仁爱、信义乡,花莲县瑞穗、卓溪、玉里、万荣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海瑞、延平乡等地。分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赛德人住地的西南方,有塔开托罗(takituduh)和塔开巴合(takibakha)两个土语。中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东斜面,有塔开巴塘(takbanua)和塔开瓦旦(takivatan)两个土语。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西斜面,伊斯暴空(ish-bukun)等地。布农语有辅音16个:p、 b、 v、 m、 t、d、 、 l、 n、 t、 s、 ∫、 k、 η、 h、 ʔ。南部方言没有q。北部方言区分ts和∫,南部方言ts只在i元音前出现。h在南部方言为小舌擦音x、 v、 、1在南部方言字尾出现时清化为f、 θ 、、 l有时在字首、字中也清化。有单元音3个:i、 a、 u;有复合元音6个:ia、 iu、ai、 au、 ua、 ui。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布农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前缀有ma-、 ka-、 mu-、 i∫-、min-、 ma-、 a-、 mat-、 ti∫-、tin-、 tun-、 ta4、 kat-、 ki∫-、 kan-、 mi∫-、 tan-、 pi∫-、pan-、 it-、 pa-、 ∫am-、 ∫im-、 ti-、 ta-等。中缀有-in-,插在词干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后缀有-an、-að、-un等。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分别在名词前加助词a (主格)、tu (属格)、ma∫(宾格)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形容词有原级、同等级、比较级、更高级形式。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完成体、进行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在动词谓语后面,受动宾一般在主语后面。定语在中心语前面或后面。一般状语通常在谓语前面,施动状语在谓语后面。

猜你喜欢

  • 策凌敦多克

    见“车凌端多布”(281页)。

  • 西林布

    ?—1859清朝武官。达斡尔族。姓阿勒丹氏。隶齐齐哈尔镶红旗。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佐领驻浙江,防御英国侵略军从海上进攻。咸丰三年(1853),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败石达开部于武昌,赐号阿木尔

  • 打步行围

    见“步围”(1064页)。

  • 乌登所

    见“兀的千户所”(112页)。

  • 挹怛国

    西域古国名。一译哒、挹阗。初名滑国。原为游牧部族。一般认为是与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或认为是车师别种。东罗马史家则称之为白匈奴。初分布于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永建元年(126)

  • 云独昆

    见“耶律迭剌”(1312页)。

  • 夷离堇

    契丹语官名。又作夷离巾、移里堇。一说源于突厥语“俟斤”;一说可溯于匈奴语“奥鞬”。《辽史·国语解》称:“夷离堇,统军事大官。”一说,此职为军事首领,以领兵作战为主要职责;一说,是对部族首领(包括氏族首

  • 苏尔莽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玉树二十五族之一。驻子曲河下游。东接扎武,南界昌都,西抵囊谦,北临拉休。有百户1员,驻囊结载寺;百长2名,属民400余户。耕牧兼有,田多牧少。信奉喇嘛教黄、白二教派。归西宁办事

  • 壬午之变

    清对明之战。崇德七年(1642)十月,清朝为消耗明朝国力,夺取财物,以战养战,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军,统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24固山额真,约5万余人,合外藩察哈尔、喀

  • 懿德皇后

    见“萧观音”(19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