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帝师

帝师

佛教最高职称。即皇帝之师。汉成帝曾尊张禹为帝师。吐蕃王朝赞普(王)曾尊本教师、佛教高僧为师。西夏仁宗曾封高僧为帝师,位在国师(秩一品)、诸王之上。当时有吐蕃高僧热巴,曾在内地受封过帝师。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即位,封吐蕃乌思藏高僧、藏传佛教萨迦教派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命统领全国佛教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七年(1270),八思巴升帝师;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名宣政院。元制:历朝皇帝即位,必以吐蕃高僧为师,并从受佛戒;帝师既领宣政院事,院使、帝师辟举,其位居第二之院使必以僧人充任,帝师颁布法旨,与诏敕并行于全国各大寺院及吐蕃全境军民,遂成为有元一代所特有之体制。终元之世,吐蕃高僧受封为帝师、摄帝师或国师、领宣政院事者,先后有14人,即(1)八思巴(1264—1276、1279—1280)、(2)亦怜真(仁钦坚参,1276—1279)、(3)答儿麻八剌剌吉塔(达玛巴拉,1282—1286)、(4)亦摄思连真(意希仁钦,1287—1294)、(5)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沃色,1294—1303)、(6)辇真监藏(仁钦坚参, 1304—1305)、 (7)相儿加思(桑结,1305—1314)、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15—1322、1325—1327)、(9)旺出儿监藏(旺秋坚参,1323—1325)、(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勒贝迥乃坚参,1327—1330)、(11)辇真吃刺失思(仁钦扎西,1330-1333)、(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33—1358)、(13)喇钦·索南罗追(约1358—1362)、(14)喃加巴藏卜(约1362—1368摄职)。《元史·释老传》所记稍异。此外,尚有录撒堪补(约1323)、管着儿监藏国师(约1365)亦曾颁过法旨;胆巴国师于皇庆间(1312—1313)追封为帝师。明灭元后,撤除宣政院建置,罢帝师封号。

猜你喜欢

  • 锁子甲

    一种轻型的铠甲。古已有之,以金属环相扣连缀而成,呈网状,故也称网子甲。《正字通·金部》:“锁子甲五环相亘,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甚轻便坚固且工艺精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披此种甲征战。

  • 陇西王

    封爵名。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吐谷浑王慕璝大败夏军,擒赫连定,灭夏国,占有西秦原领地陇西。翌年,受宋文帝刘义隆封为陇西王。十五年(438),吐谷浑王慕利延亦自刘宋得此封号。

  • 外七鄂托克喀尔喀

    明代东蒙古喀尔喀(罕哈)万户之一部分。亦译外喀尔喀七部,向称外喀尔喀。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六万户,不久将喀尔喀万户西部地区及属民(即外喀尔喀)封予第十一子格哷森扎(格列山只台吉)。后

  • 七月半节

    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多数地区从夏历七月七日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后每天早晚祭祀;至七月十四日,杀鸡、宰鸭、备肉,举行“烧包”仪式,将白纸剪成的纸钱、纸银、纸牛

  • 拓跋珪

    371—409北魏创建者,即太祖道武帝。名亦作涉珪、涉圭。386—409年在位。鲜卑拓跋氏。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孙,献明帝拓跋寔子。为东部大人野干女贺氏所生。代建国三十九年(376),代国为前秦所灭,

  • 对喀纳

    ?—1675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姓钮祐禄氏。顺治二年(1645),由内院笔帖式迁工部主事。历官郎中、刑部启心郎。十七年(1660),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次年,迁刑部侍郎。康熙五年(1666),擢刑

  • 尚右

    蒙古族习俗之一。以右为尊贵。如元代朝会时,君主位置居右,皇后居左,其下座位亦如此,宗亲坐右方,贵妇坐左方。即使在平民幕帐中,亦是男子坐右方,妇女坐左方。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诸子封地在蒙古本土之右,诸弟封

  • 巴图尔珲台吉

    ?—1653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名和多和沁。绰罗斯氏。※哈喇忽剌长子。一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左右,与父分居,驻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亚梅什湖周围。崇祯七年(1634)父死后,嗣位。翌年,达赖

  • 广汉羌

    西羌的一支。参见“白马羌”(598页)。

  • 屈木支

    见“屈术支”(1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