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熙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子。天兴六年(403),封阳平王。史称其“聪达有雅操,为宗属所钦重”。泰常五年(420)正月,随兄明元帝拓跋嗣阅兵于东郊,督十二军校阅,因军仪甚威,受厚赐。四月,西讨越勤部有功。六年,卒。有7子,他、浑、比陵等官至高位。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子。天兴六年(403),封阳平王。史称其“聪达有雅操,为宗属所钦重”。泰常五年(420)正月,随兄明元帝拓跋嗣阅兵于东郊,督十二军校阅,因军仪甚威,受厚赐。四月,西讨越勤部有功。六年,卒。有7子,他、浑、比陵等官至高位。
①见“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1956页)。 ②指明末活动于辽宁东部的蒙古领主。
源自梵文,意为“书写员”、“录事”。当回鹘文在突厥语各部族通行时,用来称呼通晓回鹘文的录事。※叶尔羌汗国时期为汗的私人秘书、近臣。与蒙元时期之“必阇赤”,清代之“笔帖式”或“笔且齐”相同。
?—1465明代军政长官。畏兀儿人。百户松忽儿子。永乐二年(1404),受命袭父职。寻以父作战阵亡功,封羽林前卫正千户,送翰林院学译书。十一年(1413),改赐姓。累出使漠北和宁王阿鲁台、忠勇王也先土
碑刻。明隆庆五年(1571)立。张翀撰。记明军杀壮族农民、掠牛马器械等情况。为研究壮族史韦银豹起义事件的实物资料。原碑下落不明。其文载于(光绪)《永宁州志·艺文篇》。
1855—1912清代大臣、文士。蒙古正黄旗人。鄂卓尔氏。字华卿。光绪九年(1883),参加会试。十二年(1886)中进士,以编修充镶蓝旗管学官。后历任侍读学士、蒙古学士、鸿胪卿、通政副使。二十七年(
西夏初期高僧。被封为国师。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奉景宗元昊敕,主持译经,将汉文佛经译为西夏文,开西夏译经先河,对西夏佛教发展有重大贡献。或为龟兹人。
见“叱豆浑”(543页)。
见“奇首”(1352页)。
见“尼泼”(603页)。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博郭温都尔接中左翼左旗界,西至拜察克什山梁接赛音诺颜部右末旗界,南至多木达萨木噶勒台接赛音诺颜部右末旗界,北至爱拉克诺尔接左翼左旗及军台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