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仙镇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西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寿昌地镜》:唐上元二年(675年),且末改称播仙镇(《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作上元三年)。遗址在今新疆且末南15里处。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西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寿昌地镜》:唐上元二年(675年),且末改称播仙镇(《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作上元三年)。遗址在今新疆且末南15里处。
见“艾斯木汗习惯法”(438页)。
?—1900清末官员。满洲镶黄旗人。巴雅尔氏。由笔帖式累擢给事中。出知临安府,升云南粮储道,晋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内擢顺天府府尹,因病解任,旋起为内阁侍读学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勃寒领部而得名。原居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东晋宁康元年(373),勃寒掠陇右,为前秦苻坚所遣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击败,惧而请降,勇士川归司繁镇守
清代蒙古地区台站道之一。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军向外蒙古进军后,为适应军事上之需要而逐步设置。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南部台站,起克鲁伦河中游渡口迄赛尔乌苏。从塔拉多伦台开始,经过搜吉、苏鲁海、毕
明代高昌馆汇编的汉文回鹘文对照的公文集。亦称《高昌馆课》。高昌馆为明清边疆民族语文翻译机构,专司中央政权下达的敕谕、所辖各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往复奏折以及朝贡等翻译事务。明永乐五年(1407)设置,隶四
见“大唐天宝战士冢”(101页)。
清代在台湾近山险处设置的“防番”机构。接近台湾内山耕民(包括汉人和称作“熟番”的高山族人村寨)常遭“生番”(居于内山的高山族人)外出滋扰,为保护生命、田园及牛只,相继建置关隘防范,往往设于山脚险要处,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元史·世祖纪》、《常德西使记》等作阿力麻里,《世祖纪》又作野里麻里。《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西游录》作阿里马。明《西域番国志》作阿力马力。遗址为今新疆霍城县
见“楛矢石砮”(2164页)。
见“耶律只没”(1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