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
地名。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蒙恬将兵30万击北匈奴,悉取河南地,筑城镇戍。蒙恬死后,复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击败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再取之。元狩二年(前121),汉徙匈奴之归附者于边境五郡故塞外,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三年,徙关东贫民于河南新秦中。
地名。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蒙恬将兵30万击北匈奴,悉取河南地,筑城镇戍。蒙恬死后,复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击败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再取之。元狩二年(前121),汉徙匈奴之归附者于边境五郡故塞外,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三年,徙关东贫民于河南新秦中。
蒙文古碑。又称《成吉思汗石》、《移相哥勒石》。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弟哈撒儿次子也松格立。是迄今已知刊有最古老蒙古文文献,对研究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字有极大价值的稀有文物。石高202厘米,宽74厘米,厚2
1377—1457明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宣德三年(1428),战败堂弟※刀典自立,任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曾助明军征麓川思氏政权,并将逃至勐泐(景洪)的麓川首领一人
见“天山”(216页)。
见“阔端”(2273页)。
我国鄂伦春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多半聚居。聚居地区的鄂伦春族大部分都使
?—1718清代四川建昌土官。彝族。安承引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随母岭氏向清军投诚,即授建昌(今四川西昌市)河西宣慰司宣慰使,颁给印信、号纸。五十七年(1718)卒,无嗣,由其母岭氏抚养内侄
①辽封爵。统和七年(989),司徒耶律隆运(韩德让)受封(一作封楚国王);十九年(1001),圣宗弟耶律隆祐自吴国王徙封(一作封楚国王);开泰六年(1017),随枢密使萧合卓侵高丽之王继忠自琅邪郡王晋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勤杂特鄂拓克宰桑。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时,率众迎降,授内大臣。二十二年(1757),因追随噶勒藏多尔济等反清,受追击,率众千余走和落霍斯(位于今新疆乌兰乌苏西),为喀
元代掌驿传的中央机构。太祖时始置站赤,太宗进一步完善,至元代,全国遍设驿站。世祖至元七年(1270),立诸站都统领使司掌其事。十三年,改为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
明代诗人。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工诗。曾与文学家程敏政相唱和。有《香泉和篁墩学士》等诗传世。